原创 贾琰 刘长志
家庭教育中对道心和人心的认识和反思
谈孩子教育,要先把孩子支开,不要让孩子摸清楚大人的教育方式、目的和思路想法,他们只需要知道大人的底线就好。尤其调皮的孩子,或者高智商的孩子,一旦把大人摸个清楚,青春期以后就没法教育了。
谈家庭教育话题的缘由,今年因为我上半年外出读书,疫情影响,我整整跟孩子分开了四个半月,暑期回家的第一个月我就恶补功课——陪伴孩子,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感受,但是压根没有跟“道心”和“人心”联系到一起,这次读书会刚好读传习录的第十章—道心和人心,所有的感受就落到了‘道心’和‘人心’。‘道心’是心体里完全是天理的时候。就是我们去看一个孩子的本质,优缺点,不带有期望,无私欲遮蔽的去中正的看待。比如我家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知道跟我们自己一样,就是很普通的一般人。‘人心’是说心有人欲掺杂其中的时候。我们去看孩子带有个人所有的期望和要求,目的性很强的去要求孩子按照我们想象的去成长,很多时候都会和周围人比较,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就像《陪你一起长大》电视剧里说的是老公和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好。之前有看过张雪峰批明星养娃真人秀,他这样说,“你看人家养孩子,放任孩子自由。他自由将来还会过很高级的生活,他爸他妈是谁呀,你行吗?你有那条件吗?所以说不要有这种节目,也不要给老百姓看,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不是那个样子的,你说到最后的时候,你说他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对于他来讲是对的,但是对于我来讲是错的,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错的,这就不应该被所谓的宣扬。”在这里我想说,对于所有家庭孩子,照搬过来的教育方式都是错的,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样的方法需要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制,需要调整。
我根据暑期带孩子的感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享:
图片
图片
一、不要干涉孩子交朋友
孩子没有被生活去沾染,心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强,即使遇到不好打交道的人,他会判断,会去处理,继续玩还是不玩了,倘若大人去干涉,孩子就会有两套标准,更迷惑,尤其长期受大人的这种干涉,孩子就习惯听大人话,结果就形成了这种内外不统一,长此以往孩子内心就处于一种撕裂的状态,可能青春期就会出现抑郁症,或者社交障碍。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和我很好的一个朋友,我们彼此关系很好,然后孩子们也性格相似,从小玩的也好,每次发生矛盾,我都会说你们是好朋友,彼此宽容一点,暑期发生了一场较大的矛盾,我才发现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彼此的边界,保护自己的边界,同样的去护守对方的边界。第二个,是从小一起溜娃,她家的女儿妞妞比丁铛大半岁,虽然我俩想让孩子一起玩,但因为差了一个年级,他们每次都各自玩各自的。今年暑期从某一天开始,丁铛回家就说电话手表加了暖宝宝,他们都特别喜欢跟暖宝宝玩,每次出去都打电话相约,一段时间暖宝宝回老家了,他俩天天念叨,开学前有一天刚好我带他们下楼玩,突然发现暖宝宝就是妞妞,我和她妈妈相视一笑,妞妞回家也说加了一对龙凤胎,他们玩得很好。结论:不要用语言去给孩子界定朋友,也不要想着要交往一辈子,让孩子委曲求全,好朋友是同气相求的,自然能长久下去,不同气的相伴,走一段时间就好,没有父母言语在心里的投射和期望,即使走不下去,失望也小,伤害也小。想明白这个问题后,孩子的交朋友我就放开了,随意他们自己交朋友,孩子舒服了,我也更轻松了。
图片
图片
二、变化的看待孩子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变,我们要用变化的思维去看待和引导孩子。比如我家孩子,从五行来说,哥哥是个土,土承载万物,但是如果很贫瘠的话,他就需要索取,所以当土很失衡的时候,就是很贫瘠的时候,他特别爱哭,一受到委屈就会哭,更别提后面去处理问题。这里我举个例子,就是有一次,他跟他朋友两个人发生冲突,他很委曲,觉得是朋友伤害了他,还不给他道歉,他气哼哼的去哭着找朋友算账,结果小朋友的妈妈要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又哭着啥都不说又来找我,我安慰了他半个小时,他还是从这个过程中没有走出来。当时那个小朋友也很生气,说是破坏了规矩,而我在他们身后看的清清楚楚,小朋友为了支持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了假话,后面孩子的妈妈也很生气的说这么大男孩子了,还哭哭啼啼的有出息吗?回到家了,我心痛了好久,我接受不了一个成年人对我孩子的人身攻击,痛完也让我直面这个问题,我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边界,也要看清楚对方的边界,让他不要拿对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八岁的孩子应该学会处理问题,哭是解决不了问题。同样这件事也让我反思观察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我和先生出门办事,需要在外面呆一天,出门前给他俩安排好中午饭,一再叮嘱可以用酸奶加热和面包加个餐,出门前两个人都在认真读书,一下楼打开家里的监控,他们已经开始喝提前放在锅里的热水中温着的酸奶了,我们也笑了。下午一回家,我就问他们两个,你们啥时候喝的酸奶?哥哥说过了一个小时,妹妹说大概中午十一点了,两个人说的一点都没破绽的,我俩相视一笑。一直我家孩子从小教育,要是以往我从来不会觉得他们说谎,并且我会严格的盯着。现在我才明白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变化的,要是真的不变那就是智商有问题或者在家长长期的压迫下的臣服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也要多去观察,记得抓大放小,大的方面的原则和边界一定不能破坏,必须守护。
图片
图片
三、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善待自己,善待孩子,只有学会善待自己,才会善待孩子。这也跟我们心学里说的诚是一样的,诚首先是不自欺,我们只有做到不自欺,我们才能对别人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一天都是经历新的一天,孩子从一岁到七八岁是第一次过,我们从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我们都是第一次过,也就是结合前面自己成长的经验来过今天新的一天,我们要给自己成长犯错的机会。同样,我们更需要给孩子去犯错成长的机会,作为家长,我们太容易以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去要求孩子。这个度不好把握,很多时候要么就是太过,要么就是不及。我从下面三点来说。
(1)在生活中,比如打扫卫生、收拾衣物和做饭。我家孩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因为班主任有产后抑郁症,我果断的选择自己在家带孩子,这一年我教他们在安全的情况下做饭,每天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他们学会了之后,有一天我女儿就很崩溃的给我说,我们是小孩子,为啥每天都让我们做家务,那时候我还美其名曰说多干活会变聪明,给孩子各种哄着干活,因为我思想里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还有他们会饭后洗碗,有时候一高兴或者听故事就忘记了,碗没洗也会收回到碗柜,我每次都会去很严厉的批评他们。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洗碗不干净的次数明显少了很多次!这个假期我才明白,对于这些生活中的事情,不能以我们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个年龄学会就好,能够独立做就很好了。 现在周末大扫除,他们已经可以独立的把家里全部收拾打扫一遍,按照我的标准评分可以打70分了,我自己打扫也就90分吧。
(2)写作业。孩子写作业都会有拖拉的毛病,如何帮助孩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儿子从小缺乏自信,做事墨迹。但他从小喜欢画画,幼儿园小班开始他自己要求报画画班,通过画画让他建立自信。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他追求细节完美,写作业特别慢,磨磨唧唧,屡教不改,我俩都会火冒三丈,一开口先是责备。同样的弊端让孩子也学会了他俩之间面对问题时,先责备抱怨对方。最近我才发现这个问题,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情绪,然后逼着孩子去成长。比如说爸爸觉得写作很简单,就不算啥,每次布置的写作都是让他们自己想,写完以后,如果写的不好,他还会批评,有一次孩子就来跟我说,然后我一看也就傻眼了,因为我自己的写作就不好,是我自己的痛,所以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在的无奈和崩溃,不知道如何是好。还有比如上学晚了,我们一开口就是为什么磨叽不快点,自己慢慢收拾,迟到了是自己的事,我们家只有我在这个时候送他们会给他们背书包,让他们走快点,保证按时到校。但是也是为了不让他们出汗受凉生病,并非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一点。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我们夫妻俩相互提醒,不要用自己的感受要求孩子。现在上学出门晚了我们不再有情绪,自然而然的大人帮孩子背书包。
(3)宠到底对还是不对?现在的家庭教育就很极端,要么宠坏,要么是虎爸虎妈。一直以来我也是受老人的影响,打大的是孝子,宠大的是逆子,母亲也常在我耳边说给孩子一个好心,不要给一个好脸,觉得我过于宠着孩子。在我内心,我是迷惑的,行为上是一般会很严厉,偶尔会宠着。但是看看身边也有非常宠着孩子的,孩子很自信,很优秀,也许有人会说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来报恩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来报怨的,孩子固然天资禀赋不一样,个性不一样,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这个假期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缘由。比如我们的大伟同道,一家人其乐融融,女儿乖巧懂事,学习也很好,学习累了大伟带着孩子打游戏去放松,每天用心接送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是真正的爱孩子,父亲在父亲的位置,母亲在母亲的位置,孩子自然在她的位置上,他们都在做好自己的路上。还有我一个表姐家两个孩子,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自孩子出生就从农村到城市带孩子,爸爸是建筑师,妈妈是老师,他们一家人是真的爱孩子,也是特别宠孩子,但是两个孩子都特别优秀,自信快乐,礼貌待人,孩子的精气神十足。究其原因,爷爷奶奶各种宠孩子,只是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孩子照顾的很周到细心,但是爷爷奶奶从来不干涉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关系融洽,爷爷奶奶之间一辈子相濡以沫,三个孩子教育得都很优秀。爸爸妈妈是初中同学,坚守初心,彼此在工作岗位上都是优秀员工,在生活中照顾有加。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两个孩子也是姐弟想让,团结和睦。当一个家庭五伦关系都在位,身教胜于言传,他们在大的方面已经能够做的很好了,小的方面去宠是不为过的,抓大放小,孩子就是这样在宠爱和鼓励中健康茁壮的成长。如果出现偶然事件,我们一定是用心感受孩子情绪,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即使是经常事件,也要打破情绪发泄,想办法更好的从根源处解决问题。
图片
图片
四、孩子成长的阶段
(1)0 — 6岁: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和关爱,最重要的是把基本的规矩立下来。
(2)6 — 12岁:良好的沟通,执行正面的,向内求的教育方法。7 ——8岁孩子好奇心很强,父母带领并引导解答,满足孩子认知层面的需求,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爱护,是通过父母平时一点一滴的引导中积累起来的。父慈子孝,只有从孩子小的时候做到慈爱有加,人老了才能享受子女的孝顺。
(3)12岁以后:给孩子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充分给予信任和尊重,但是也要不忘去纠偏,抓大放小。
弟子规在孩子6岁之前可以用,孩子小,没有分辨和认知能力,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孩子6岁之后,就不能再用弟子规去规范孩子,需要引导孩子向内求,在与外物和人的交互中,尽可能的看到事物的根源和本质,让孩子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文化知识能够真正落地,指导他的生活,切实提高他的生命质量。如果坚持用弟子规去要求孩子,孩子的认知和外物的交互是断层的,内外不一,心里就有两个声音,相互的撕扯状态就会导致青春期的抑郁症或者社交障碍,这个临床接诊过的病例比比皆是。
一个家庭,和气是关键,如何让一个家庭充满阳光般的温暖,人一定是最重要的,需要在生活中的细节去感受,去改变,去磨练自己。那如果说孩子当下阶段教育的好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把他放在一个父母不在的陌生环境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学会在父母面前迎合父母),他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够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如果一旦有人破坏他的边界,他能够保护自己,坚持做自己。
前面所说的这种氛围、观念和原则,它是‘道心’在家庭子女教育的一种落地的表现。在这个边界以外,有家长自我的,不妥当的期望和观念就是‘人心’的范畴,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我是能落实去做的,孩子的教育其实就包含在我们的修身中,与我们成人而言,修身过程中的博文约礼,是为了更好的与人和物交互,最终的目的是切实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这也是我的心即理。
图片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图片
阅读 308
刘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