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时候 ,我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宏愿:读57本书。
然后我就去旅行了...
等到旅行归来,终于摆正了心态,应该是时候开始行动,认真读书的时候,我辞职了...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又开始不停的接私活儿,联系生意。终于尘埃落定,把一切琐事都做完了以后,2017年也已经过去了快四分之一了。
好在读书这件事永远都不算晚。也许注定今年年初的宏愿已经完不成了,但是书还是要读的。能够安静下来认真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谁又会选择拒绝幸福呢?
最近,我读完了《德川家康》和《单身》。今天想要讲讲的,就是后者。
起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被称为20世纪最值得一读的同志文学。细细读下来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触及心底的关于孤独的故事。
乔治是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老师,与他相恋16年的男友吉姆在一场车祸中意外身亡了。步入中年的乔治一下子没有了伴侣,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的人。他在大学教授在当时被认为「不会带来社会进步」的文学,而不是那些工程学、数学之类的学科,因此来听课的人也兴致缺缺。没有了伴侣,生活却依然索然无味且令人反感。邻居的吵闹、朋友的拉扯,还有学生莫名其妙的套近乎,这些平素平淡无奇的琐事现在看来都变得犹如利剑穿心,不断地折磨着乔治的内心。
所有人都知道,他无法从中年失去伴侣的悲痛中走出来。
他去健身房锻炼自己已经不再有光泽的肌肉,在便利店门口随随便便就可以花钱跟性感的年轻男孩玩儿一把,还有一个风韵犹存的多年好友总是想掰直他,跟他共度余生。其实有很多人依然对他着迷,可是失去了挚爱的伴侣,人活着总是感觉少了些什么。
你看,人就是这么奇怪。明明一个人活着也很好,可是一旦两个人在一起又分开之后,就好像再也学不会怎么独自生活了。
乔治在脑中幻想如何欺负邻居家的熊孩子,幻想如何跟课堂上的学生斡旋又不会触及他们的底线,更会幻想怎么才能彻底忘记已经死去的伴侣。他装作毫不在意,即便吉姆的舅舅努力为他争取在只有家人出席的葬礼上出现的资格,他也装作云淡风轻的表示他不会去。但更多人知道的是,以前那个热爱生活的大学教授已经随同吉姆一同死去,剩下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已。
我一直以来都跟我的朋友说,我这辈子都不想找对象,更不想结婚。我总觉得一个人活着非常好,可以照料自己的一切,也能得到一切我想要的。可是当我正在读《单身》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丝恐慌。
现如今,我23岁,勉强还能算得上是一个「年轻人」。我从未想过30岁之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别提40岁甚至更久以后了。《单身》中描绘的乔治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和痛楚,让人一眼看不到未来。也许现在人们愿意跟我做朋友,是因为我年轻。可是当年华老去,我们再也不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就再也不会有人管我们,再也不会有人和我们做朋友了?
怪不得,父母会那么着急让儿女赶紧结婚,稳定下来。他们害怕的不止是家族无后,而是害怕当他们的孩子人到中年时依然形单影只,连一个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人都没有了。而惟有结婚,将两个人绑在一起,才能保证两个人可以不孤独地度过中年危机。
看到这里觉得好绝望,感觉以前幻想的生活几乎全都要被打破了。好在书中后半段,再一次燃起了我对自己生活观的希望和信心。
乔治是一个文学教授,在课堂上大讲赫胥黎的诗赋,引起了他的其中一个学生肯尼的注意。在吉姆去世之前,乔治总是把自己伪装的很好。在那个同性恋还没有被认同的年代,学会伪装是一件完美的保护色,也正因此,乔治在教学上总是给人一种「留有余地」的感觉。可是在那节关于赫胥黎的课上,他失控了。他批判社会,批判消费主义,批判当今美国的一切。作为一个英国人,他对现如今毫无礼貌和章法的美国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控并没有发泄出他心中的愤懑,反而让他感到很丢脸。下课之后他匆匆回家,可没想到这段在乔治看来是失败的教学内容,却让学生肯尼看到了另一个老师。
于是,肯尼打探他的住址,他的生活习惯,一路追踪到了他平时喜欢去的酒吧。他对乔治毫无顾忌的表达了心中的仰慕,聊到了更多课堂之外的哲学话题。
肯尼问他的教授,人的经验到底重不重要?乔治回答他,「有过经验对我并没有帮助。我个人认为,我非但没变聪明,反而渐渐变傻,越来越笨——这是事实。」
按照我们的古话来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即便是老人,也有犯糊涂的那天。即便是老人,也要承认经验也会敌不过岁月。
肯尼怀疑教授在糊弄他,在聊天过程中突然问他要不要去游泳,没想到乔治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他们俩疯子一般的跑到海滩,脱了身上的衣服下了海。浑身湿透的二人最后只好一起回到了乔治家。肯尼对乔治自己的小陋居表示了无以言表的赞叹。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拥有一方自己的小天地,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简直是世间最完美的事了。
乔治不置可否,又和他说自己沉湎于过去,这一切只不过是泡影而已。肯尼活在现在,与他终究不是同路人。而所有人的终点都在未来。死亡便是终点。
人终有一死。死亡住在未来里。可即便我们知道,死亡就在未来的某一刻静候你的到来,却仍然不顾一切的努力,奋斗,就像未来不存在死亡一样。
当乔治和肯尼在谈论死亡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在以色列遇到的第一个房东,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美国老爷爷。他终生没有结婚,也没有伴侣,一辈子只为自己而活。已经进入老年的他仍然玩儿得转当下年轻人会用的软件,也听得懂年轻人在聊的事情。他跟我说,他这辈子活的最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活着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他的姐姐以前跟他一样,是一个爱玩爱闹的人。可是结了婚以后,要顾家庭事业,还有爱人和孩子,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自我。他说,「我和我姐姐不一样,我不在乎桌布是不是要和窗帘搭配,我也不在乎我家的玻璃杯是不是德国工艺打造。对我来说,只要能够带来快乐就是好东西。即使是宜家的廉价玻璃杯,只要它能够装啤酒,那就是好玻璃杯。」
爷爷的生活观也许就是乔治的对立面,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吧。
但相通的是,他们都是有趣的人。这也许也是为什么,突然很多人开始追求变得更有趣的原因吧。
我们不再是父母那个年代的思想观念了。结婚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可是也有越来越多人渐渐发现,如果不尽快找一个人相伴一生,就很有可能在中年的时候独自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在年轻的时候,你还可以仰仗自己年轻美好的青春肉体,无论是对同龄人还是长者,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可是当你老了,如果青春肉体不再是你的优势,你还剩下什么?
那时候,如果你的灵魂依旧空洞无味,即便是曾经你最看不上的人,也不会再多看你一眼。
于是,人们开始想要变得有趣。乔治的有趣,体现在他对文学的推崇备至,和在那个年代对于英国人的着迷;爷爷的有趣,体现在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及时行乐的处事风格。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更有趣,更有料,就是为了不要让孤独的自己变得更孤独,最终走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深渊,从此再也没有回头路。
我想,虽然最终《单身》的结局并不是色彩绚烂的明亮故事,但是也解开了我很多对于社会观的谜题。一个人不可怕,两个人也不可怕,生活永远是在不断变好的,可怕的是永远活在过去,没有勇气接受未来,即便未来意味着死亡。
关于《单身》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读,并不是特别长。另外,同名电影也是有的,女孩子们都知道的Tom Ford是导演,《王牌特工》的科林叔,《X战警》的野兽,还有马修古迪和朱利安摩尔都有参演。
弯男TF导演的片子,所有演员的颜值是不容置疑的。电影改编了原著中的一些情节,如果直接看电影可能会感觉有些晦涩,而读过书后再去看,又会有更多的「会心一笑」时刻。
所以,去读书吧!
你会选择一人踽行,还是选择与子偕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