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8月毕业季和年初跳槽季,都是各大设计公司“批量换血”的时候。这个状态催生出了很多新机会,于是很多人在知乎上私信问我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你说是大设计院好,还是民营的设计小公司好?”
“外企和国内的小事务所我究竟该怎么选?”
今天讲一位朋友的故事,这位朋友算得上是年轻有为的经典楷模:24岁毕业,不到28岁就出任设计总监,在国内一所很有竞争力的私人事务所做得风生水起。
3年时间,他几乎没有一丝浪费,在职场上发展得既迅速又平稳,赢得了很多羡慕的声音,但我知道长期一帆风顺、又能在意料之中规避掉很多“暗礁”——靠的不单是幸运。
在职业选择上,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1. 价值观吻合最重要
这是我加入这家公司的第3个年头,这几年公司发生了很多变化,发展速度说实话有点超乎想象。回想我刚入职的时候,当初我是唯一一个“本土草根”,其他设计师基本都是海归。
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象自己会成为今天这个title,也不敢想太多。
因为那个时候我身边的海归们优势都非常明显,似乎与生俱来地带着更多自信,我自己也觉得确实他们更有光环。设计总监,怎么也得是那样吧,看上去就很精英的样子。
刚毕业什么都没有,房租5个月涨了2次,我只好麻利地拼命作图。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最关心的就是——下周和我的项目leader反馈的时候,别出错,因为他们可能随时把我炒了。
我不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人,但我是个“喜欢挑战多过安稳”的人。在公司的这几年,我确实越来越觉得价值观“吻合”对于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机遇和遇到的人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因为,任何一个在市场上存活下来的设计公司,核心团队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底下的设计师,肯定都是“聪明人”。区别在于,怎么去定义“聪明”,以及“利用聪明做什么事”。
这时候,价值观吻合,就更重要。因为当“聪明人”遭遇“设计师”,根本不能靠所谓的流程规定的压制,只能靠Value。
所以,我就从我的经历,讲讲自己最深的几个感受,供和我一样喜欢挑战多过安稳的人参考。
2. 唯才是举的企业文化
说唯才是举也好,说任人唯贤也好。其实这个词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某个设计团队更关注于一个设计师内在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出身”、“是不是谁介绍的人”这些外在的东西。肯给新人一些相对核心的设计任务和锻炼的机会,那不出意外这应该是个好公司。
这可能也得益于公司里有很多“海归”的缘故,企业的文化很早就定义成这样,贯彻得也比较彻底。刚开始进去的时候,就感觉管理风格很透明,大部分人都关注于做事,对事负责。
这样的环境少了很多无谓的“办公室政治”与“内耗”。只要勤恳工作,把活儿做好,就会获得相应的升迁、资源、人脉、薪酬等等。
所以,对于很多刚毕业没什么背景又想做设计师的孩子来说,能够幸运地入驻一家懂得“唯才是用”的公司,这是自我积累和完成上升的乐土。
我就是受益者,作为没有“海归背景”的我来说,当时进入这家公司时这里还没什么规模,但是老板的态度一直都没变。招你进来,默认你和其他人一样有潜力,那就一样培养。
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成熟,最大程度发挥优势,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也许你会说“唯才是举”对于设计公司来说不难吧,不都是凭借“设计”在做事吗?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家需要盈利的机构,特别是“没有实体产品”,就靠“人”撑门面的设计公司来说,其实更难。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也有人说最快的方式就是靠走关系拿到一些单子,甚至可以套大院的牌子做“代工”,做一些“快活儿”之后迅速拿钱走人。那样确实更“快”,但如果那样用自己的“招牌”,没几次牌子就会烂掉。
能在到处都充满浮躁之气的当下,坚持耕耘,坚持唯才是举,多给有能力的年轻人一些机会,是很难得的。但凡遇到,一定要抓住。
3. 引领人制,有传承“手艺”的习俗
设计师说到底还是个“手艺人”,不论是做设计项目的思维,到明确各种方案图纸的需求画像,再到项目把控的指标和达到指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无疑都是“老手”带“新手”的传承关系。
一个设计师,在行业内做出名,都是有态度,有理想、有逼格、有能力的“手艺人”,我觉得说得很对。
所以,在公司也是一样,不论你是海归还是本土刚毕业的草根,进来一律从一线岗位做起,没有差异。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应届毕业生在前期可能是“设计助理”,有经验的人可以直接从“设计师”做起。
没有“完全空降任高层”这回事,级别高也要快速向上跟一遍项目,可以快,但不要跳。所以如果你去哪家公司看动不动许诺你高职啊、期权啊,或者隔三差五空降个级别很高的设计师,你就要留心了。
4. 所有人时刻上演着“完美主义”
说到人的文化,这里还要再说一下,无论是我所在的公司,还是我认可的朋友所在的公司,大家一致反映周围人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质,说得过分一点,这个特质就是“贱”,不仅如此,还“自虐”。
而无论是贱还是自虐,指的其实都是“完美主义倾向”。开始的时候不一定有十全的把控,但只要开始做这件事,就要做到最好,宁可不做,但绝对不允许自己完成的是个水货。
任何品牌的建立,尤其是“设计公司”的招牌,完美主义几乎是必须的。
但这样给自己的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你要做好准备面对:工作时间长、时间紧任务重、不满意就推翻重做直到满意为止。
我还记得后来自己任设计主管的时候,有一个case的第三方派来的PM其实很友好,对我们做的东西表示已经满意了。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还需要完善,但我那时候也觉得“差不多得了”。后来内参会上报的时候,被当时的总监当面指出各种问题。
他说的话时至今日我依然印象深刻:如果我们只是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我们早就死了。
真的是always自虐到骨子里。
可能因为公司本身也没那么“根基深厚”,就跟任何一个北漂或者需要靠自己白手起家的人一样,想要在大环境中证明自己长期有用,就得对自己有非凡的要求。
所以,别让自己在习惯于说“差不多得了”的公司待太久。而要在可以给自己不断提出“挑战”的环境中保持精进。
5. 存在理想主义,也有实现它的能力
理想主义不是说英雄情怀,更不是说我们就不赚钱了,更准确地说,是指做事情的格局,我们相信只要是把事情做好,产生了应有的价值,其他那些是会跟着来的。
而为了让理想主义还叫做理想主义,而不是叫好高骛远,在客观衡量上也有它自己维度内的边界。通常来说,理想主义有几个表现:
不单纯考虑眼前利益
如果全做眼前唾手可得的项目,有些快钱是好赚,但那是眼前的,是暂时的。我们还一直和海外的课题组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协作。这样的项目很可能并不赚钱,但是会让公司的团队长时间维持在“保鲜”的状态。
很多想法上略超前于国内实际应用的东西,如果不时刻保持关注,未来一旦机会来临,就会接不住。
总是有垫着脚能实现的目标
做设计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设计公司尤其到了具体执行层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尤其是想要在市场中保持商业竞争力和盈利的状态下,要及时调整规划和制定目标。
更多的不是指日常任务该如何完成的目标,而是符合长期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通常这样的目标不会轻易达到,key words就是宏观、有挑战、可实现。
总之,我想我是幸运的,能有这样的经历,进入这样一家公司经受训练的过程或许磨人,但也庆幸自己坚持下来。这样的平台,才能让成长以光速计。
(*应要求,本文中已对私人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End-
版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