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对“家校合作”这个词并不陌生,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生活始终,连接了学校、教师、家长、孩子各方。当我翻开《家校合作指导手册》一书细细阅读时,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对“家校合作”的形态更为明晰,当然,也发现了现阶段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关“家校合作”的意蕴
(一)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
“当教师向家长单向地传递信息,而没有获得家长的反馈时,这不是合作,而只是‘通报’‘告知’”。多少次遇见这样单向传递的尴尬呀。暑假暑期为了策划假期阅读小组活动,我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晓黑板”平台发送。后台看到所有家长都已接收并查看,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提醒,一天又一天的等待后,到截止时间仅仅收回13分问卷。那一刻无疑是失落的,我在否定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这个角色意义,也在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当我读到“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时,有了新的想法。或许是我习惯性以“通知”“告知”的方式将消息传递给家长,而家长自然地把自己置于“接受者”的地位,他的职责在于接收信息,了解情况。而且,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认知、理解、感受、期待并不能清晰表达,主体双方不够了解和尊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老师“郁郁寡欢”,自问全心全意为孩子,却少有理解,甚至无端的指责。没有双向互动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不能共生。所以“感同身受”并不存在,误解的生存空间倒不小。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双方的奉献,更是生成与发展
毫无疑问,家长有参与学校教育的意愿,体育节、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不乏家长的身影,校园环境布置中也有他们的付出,但是这些合作都是初期合作,停留在表层。合作是“有新事物的生成和人的新发展”。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家长有没有提升自身能力,学校或教师有没有相应的教育力量?很显然,我们平时聚焦的是“贡献”,并没有追问。积极参与的家长对教育而言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能不能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呢?再者,家长中的“积极分子”是对具体可操作的“事”积极呢,还是对教育有热忱,对全体孩子有爱,对自己的发展有期待呢?在他们“贡献”后,对自身发展而言究竟能有多少帮助,能力有多大提升?而这部分有益的变化又将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家校合作是全面的,而非单一领域或维度的合作
平时所理解的“家校合作”是很单一的,比如:开个家长会,组织亲子活动等。教师、家长、孩子之间的沟通互动不多,呈现暂时性、碎片化的状态。合作是全面的,那就是长程的,而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常常忽略。普遍观点:学生的学习是教师的事;家庭生活是家长的事。双线区分,各行其道。这很容易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平衡,差异化显现,距离拉大。家校合作度高的,发展更全面,家校合作度不够的,有时不但不能促进自身发展,反而有消极的影响。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真合作”不多的原因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角色认知不全面
家长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家长对学校,对教师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如今大多数家长依旧认为学校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家庭中很少存在“教育”的概念、操作。及至面对“家校合作”,有些家长自然把自己放在“低处”,属于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是“被教育者”的角色。如此,很难想象在家庭教育中有独立性。另一种,则认为老师无非是个“教书的”,不应该多管闲事,家庭教育家长说了算,甚至面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依旧以自我为中心,不把老师当回事。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家长地位的不对等,责任的不明确,以至于没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专业性教育不够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但往往忽视了家长也需教育这个本质需求。每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同,家长受教育水平不同,对教育的认知和参与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在一个班级群体内的家长是需要专业引领的。至少对班级的发展前景明确,对育人目标明晰,知晓并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配合学校工作等。从实践经验可知,家长群体的主动性难以完全发挥,个别突出现象明显,如何引领,如何发展呢?教师有没有这个专业自信,对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引领呢?家长能不能认识到专业性的重要与迫切呢?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合作机制不成熟
无论是活动的策划、参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教学活动的研讨,家长都有参与的必要,但家长与教师专业领域不同,在沟通交流中如何处理,出现认识差异或是产生矛盾又该怎么办?家校合作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长担心自己水平不足,做得不好。有时单纯从家长角度出发,会出现超出或滞后学生发展水平的现象,此时教师怎么办?家长的关注点往往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热心家长的表现会不会导致另外家长认为教育资源在“积极分子”身上倾斜?没有成熟的机制,一切问题都考验实践者的智慧。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保证合作扎实
一言以蔽之,学习,广泛的学习,专业的学习。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无比兴奋,能怎么放松就怎么放松,因为总算结束了两年暗无天日的包班生活。两个月的时间来治愈这两年的辛酸苦辣,不过分吧。可是到了假期的后半段,莫名开始焦虑。我们马上迎来三年级了,拼班老师会是谁呢,孩子们要学习的学科更多了,能平衡好各科吗,能适应新的角色吗?三年级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我做好准备了吗,他们做好准备了吗?从教的第九个念头马上开始,我的经验依旧那么薄弱。记得重新包班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从高段到低段的节奏,从“甩手掌柜”到“全天候保姆”的变化,读了《规矩与爱》、《走对小学每一步》、《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等书,从中找到方法,找到自信。而今,我又困惑了。所以,《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家校合作指导手册》等书出现了。
与此同时,我是多么期待家长也能进行阅读呀!暑假活动单上,我特意加了一条家长学习,可此时此刻,我并未收到任何的学习照片、摘记、后感。在打卡活动中,孩子们无论运动还是阅读,坚持不懈,真心盼着、等着家长的身影一同出现。
06年世界杯决赛,黄健翔一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着意大利夺冠喝彩,可是丢掉了自己在央视的工作。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才能捧得金杯,而我希望我们都有底气说一句:有关教育,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