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一年前看空间经济学书时做的笔记
空间经济学是以企业和家庭(劳动者)等经济主体的区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对于企业来说,劳务费用、市场规模、技术和信息是主要考虑的条件;对于家庭来说,消费的多样性、工资收入和城市费用(住宅费用和通勤费用)是主要考虑因素。空间经济学更关注第二自然,在没有第一自然条件下,什么因素可以促使城市产生?这其中的机制是该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有选址理论和贸易理论。该学科的起源是来自冯▪杜能,他提出“在给定某个孤立国的中心(市场)的情形下,各种各样活动的区位会根据产品运输费用的不同而形成的同心圆。约140年后,阿隆索把市场替换成中心商务区,把农业用地替换成住宅用地,把农产品运输费用替换成家庭通勤费用,构建了城市空间模型。该模型基于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理论,但这一模型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其预先设定了城市中心,即外生给定的。而我们需要以内生方式说明第二自然是如何影响城市中心的形成的。与此相关的一个知名定理-“空间不可能定理”:在空间均质且运输需要成本的情况下,不存在竞争均衡。即在没有第一自然条件下,在私有制且完全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不会出现空间集聚。该理论可以解读为:现实生活中的集聚现象至少由以下某个因素造成:
- 空间不是均匀的
- 经济活动产生了技术上的外部性
-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冯▪杜能-阿隆索是基于情形1的,小川和藤田的研究基于情形2内生出CBD推广了阿隆索的城市模型,此外亨德森将外部规模经济引入阿隆索模型。
与冯▪杜能相对应的是贸易理论聚焦于各区域(国家)的产业构成和贸易模式。传统的贸易理论和传统区位理论一样,都是在家和私有制和完全竞争条件下构建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情形1,外部规模经济解释集聚是基于情形2,这两种情形都是基于完全竞争的。而基于情形3说明集聚和专门化的理论和前面相比都是新事物。19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构造了与一般均衡理论相融的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模型。之后克鲁格曼将该模型引入贸易理论讨论了集聚和专门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又将劳动力移动因素考虑进去构建了新的模型。这种在新贸易理论基础上,以明确分析企业和家庭的区间移动为目的的领域被称作新经济地理学(NEG)。
在垄断竞争中,假定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会降低;消费者喜欢多类产品。由此产生了本地市场效应,根据该效应企业集聚在需求大的区域,因为家庭偏好多样性,在允许移动的情况下,会集聚于企业集聚的区域。如此,该新模型解释了企业的集聚和家庭的集聚会互相强化而产生集聚。
参考资料:
《空间经济学》曾道智 高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