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钱穆《论语新解》:
罔:此字有两解。一、迷惘义。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一、诬罔义。不经精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以非为是,是诬罔其所学。后解由前解引申而来,当从前解。殆:此字亦有两解。一、危殆义,亦疑义。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一、疲怠义。徒使精神疲怠,而无所得。后解借字为释,又属偏指,今从前解。
此章言学思当交修并进。仅学不思,将失去了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当与“温故知新”章合参。
李炳南《论语讲要》:
“学而不思则罔。”学是学习。皇疏说是学旧文,其意就是读圣人书。思是研究。包咸说为寻思。罔,包注为“罔然”,皇疏另一解释,即是“诬罔”。依包氏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依皇疏说,读圣人书,而不精思其义,以致行用乖僻,此是诬罔圣人之道。罔字之义,包注就学者方面解释,皇疏就圣人方面解释,罔字实有这两方面意义,可以合讲。
“思而不学则殆。”何晏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刘氏正义说:“殆与怠同。”何注之意,不读书,只凭自己思索,终无所得,徒使人精神疲怠而已。朱子集注:“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王念孙读书杂志,引史记扁鹊传里“拙者疑殆”说:“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复语耳。”王氏又引公羊传襄公四年何休注:“殆,疑也。”因而指出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字,亦作疑字讲。其意是说,思而不学,“无所依据,则疑而不决也。”王氏之子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里,亦以殆作疑讲。他说:“思而不学,则事无徵验,疑不能定也。”依王氏说,殆作疑字讲,甚合经义。
朱熹《论语集注》: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
解读:赵军老师
别是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能够普遍平等地关照着一切的人?而不会偏庇偏党我们的好、我们喜欢的人。这个显然有一种好恶跟学习的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顺着我们的一个习气,我们一定是跟我关系好的人、跟我关系密切的人,我就关顾他;跟我无关的人,或者跟我疏离的人,甚至得罪我的人,我就讨厌他。也就是说个人的好恶,其实是一种习气,这样的习气,常常是跟德行的学习是相违的,是相反的。我们怎么样从只关心我们身边的人,或者顺着自己好恶去关心我们喜欢的人,讨厌我们不喜欢的人这样的习气里面跨越上来,变成关心所有的人,这个就要透过学习。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十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指出了在为学的过程中,“学”和“思”两者之间的关系。
先看学而不思则罔。学,就是要跟师友学习,听他们的指导或建议,学了之后而不去思惟消化,把所学的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则不免依旧迷罔。遇到事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用心,比那些没学过这些道理的人并没有好太多,那样就很可惜。例如我们学了君子不器,觉得很好,可是今天在工作中遇到了跟自己个性习惯不同的人。比如说,你是个追求效率粗线条的人,而跟你共事的人却是比较细致沉稳的,于是你就看不懂不耐烦,不能容纳对方,甚至责备人家。这时候你就陷入自己那个器当中,前面学过的君子不器的道理不知道已经丢到哪里,触境即昏,所以叫做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听到一个道理,到实际上能够用得上这个道理,这两者之间还差一段距离。要走完这段距离就是要靠思,仅凭前面听完之后留下的那一点肤浅的影响和好感,是无法突破自己习惯的。那么要思考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君子不器?为什么要不器?这样有什么好处?不这样有什么坏处?怎么把自己从器的局限当中引导出来?思,不仅仅是关在房间独自去想,尤其需要历事练心,在实践中去体悟这其中的道理,这样又可以加深理解,学和思进入一种良性循坏。以这个例子而言,如果我们对君子不器做过熟练的思考,就会想到与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正好帮助自己从原来的器当中突破出来,变得不拘一格,能担大任。所以不但不会排斥对方,还会以学习的心态跟人相处,对君子不器也随之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再看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总是在那里冥思苦想,却不去向良师益友请问学习,那是危险而不安全的。殆,就是危而不安的意思。一个人爱思考,爱动脑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为什么思而不学会危而不安呢?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再怎么想,也不会超出个人的经验范围,可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甚至不见得就是正确的。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就象眼睛看不见眼睛本身一样。如果一个人封闭在自我的经验中一直想下去,要么一筹莫展,得不出什么结论来,要么得到一个片面乃至错误的结论并依之行事,而且这样还会养成一个坏习惯,不爱求教于人,永远封闭在自己的经验视野,那岂不是危而不安。孔子就总结过自己的经验,来劝解我们不要这样。在《卫灵公第十五篇》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去思考问题,却发现并没有什么收获,与其这样实在不如去学习啊。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举个小例子,比如去一个地方迷路了,有人更喜欢问路,有人更喜欢查地图,甚至不惜自己去摸索。这就显现出习性上的差别。旅行路线事小,人生路线事大,我们面临更多的,其实是一天一天怎么度过,怎样在每件事情上正确取舍,让它更有意义,这就不是我们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智慧所能够达到的了。所以一定要多多学习圣贤的智慧。
现在爱读圣贤书的人少了,聊天上网的人多了。思想上彼此交叉感染,发展出来各种纷杂奇异的思想情绪,这其实很麻烦。所以,学而不思,尚且对大道真理有个印象,日后还有深入的机会。而思而不学,习惯以我的视角去看问题,恐怕连提升的机会都没有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坚持背诵经典深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