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读后感:
对于“学习”,我们大概都有一种误解。过去的十多年,家长老师都在我们耳边一直讲要好好学习,好像学习变成了被迫去做的,其实学习不仅像吃饭喝水一样是我们一生都在做的事情,最主要的学习才能使得我们进步,让我们发现更好的自己,学习只能是有学习者自身去积极主动地去做的,这样才可以产生意义。怎样去学习呢,其实学习的代价是很大的,因为学习的过程往往需要我们去打破先有概念甚至一些常识,而这本身对于我们的大脑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明白,教师一定不可以单纯的去讲授知识,真正的让学生理解明白这些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有什么作用和看得见的改变,要学生学习知识应该为其创设情境,联系他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高分数,要让学习者自己爱上学习。
首先,我们为什么学习?我们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工作而学习。按书里的话讲,学习是一个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耗费巨大的过程,未来也将如它要求人们抛弃自己确信无疑的事,放下一切快速获益的念头,投入到一个我们事先不知道是否能从中得到满意结果――特别是在失业的时候――的过程中去。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会因为学习而得到与付出相当的社会好处。
然后什么是学习呢?学习具有四个维度:认知,情感,元认知和社会(人们学习的东西取决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科技水平)。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并且要记住即使学到的知识存在错误和局限,这种学习也从来不是对时间的浪费。我们都知道学习迁移的概念,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这个过程,却不会有意识的利用这种方法促进自己的学习。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家里出现的电器故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除此之外,也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存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一些新的方面。教学是一种“预设程序”,在我们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大约把上课分成了这样几个部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在这样没有任何风险的,以固定的顺序组织各种概念,即使是最吸引人的主题也不会在学生身上建立任何“动力机制”。
书中作者借用了卢梭《爱弥儿》中的一句话:“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方法。”教育者应在教学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个体处于一个赋予学习以意义的环境中时,学习就会得到促进。
丁喆感想:
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读了这本书感觉对于学习知识有了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在过去十多年中,我们在体制内学习知识大部分只有一个终极目标——考一个好大学,那种包含着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谆谆教导的学习环境给了学习者很大的压力,而学习者内心的学习渴望也许并没有被调动,以致很多人上了大学后浑浑噩噩。
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学习,学习本身是一个使学习者受益的事情,学习让我们抓住生存的本能,让我们走出惯习、依赖、和自命真理,让我们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并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经验,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让学习者认识到这些好处,唤醒内心的主动,让学习者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对自己的用处,自己在学习之后产生的变化,学习自然而然就会发生了。所以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那就要学习!那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但实际上,学习是一件付出很大代价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打破之前固有的模式,从中炼制属于自己的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能力。
安德烈先生在书中提到教师存在的多个地位,传播知识、启动知识、学生的旅伴、导演等等,我们可以意识到教师职业早就不是固有的讲台上的演讲人,更需要的是帮助学生与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去自主获取知识,而不是一股脑的将知识倾倒出来,而作为师范生,早点意识到未来我们从事的职业地位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我们自身去学习新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模式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当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大概才会“失稳”。
对我的启发就是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尤其是短期内可以看得到效果的学习项目,其实也可以是为了可以长期学习某种技能而自己创造一种看得见的效果,去在心理上激励自己,使得自己可以不断坚持下去,在某一个领域发展的更好!
王宇感想:
我一直有一种感觉,似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记得以前有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你们真的学习过了吗(问题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在老师问完后,我们陷入了沉思和自问之中,在之后老师的一席话后,我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没有真正的学习过,但是在之后又自我否认了这个观点。我们确实学习了啊,甚至是每时每刻,甚至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
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看到了以另一种角度,更专业、学术的角度来讨论了学习这件事情。让我再一次认识到这个过程是以一个神奇的方式发生的。比如其中一句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话,“知识的更新并不是因为新概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是因为就概念的维护者陆续消逝。”
记得高考过后,陪妹妹的小提琴课时,被老师问,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我在心里权衡选择后,说了物理,虽然在我的心里,这是一门可怕的学科。随后被老师突击式的抛出了一个实际型物理题,在内心抽搐且懵的同时,尽力的进行心算,却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公式都记忆模糊了,在无比唾弃自己的同时,只能羞愧的讨问老师答案。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多东西在考试一段时间后,似乎就和自己say goodbye了。我们学了很多东西,却不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其中的大多数可以用来干些什么。到最后,在时间的消磨下,甚至连记住他们都困难。
孙珂感想: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人早已不知为何要学习。教育的根本,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个班级黑板上面都会贴8个红色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格外醒目,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后来还发展出了英文版,叫做“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但是说来惭愧,虽然说了这么多年,但我却从未真正明白过学习这回事。什么叫做学习?怎样才能好好学习?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最近读《学习的本质》才解开了心中的迷惑。由于我是学习方面的外行,所以我就从自身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谈我的感受吧。
也许在这之前,我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下意识的认为是因为上课,考试和将来找工作而学习,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是这是不对的,学校体系下的“知道”和这里说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概念。学习是一个在时间和精力上都耗费巨大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肯定自己会因为学习而得到与付出相当的社会好处。我们拒绝“伪学习”,我们应当相信学习是一个代价巨大的过程,一件益处无穷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寻找,人们应始终保持开放性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超脱。它推动人们走出自我,走出熟悉的生活环境。
百度上对学习的定义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个答案在大部分的时候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但我总感觉还是有点抽象,没有解决本质问题。如果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那知识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就像很多人看了很多书,却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输出也没有,什么行为也没有改变,那么,看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想说,学习是个人的事情,没有人能代替学习者本身,保持好奇心,积极的思考, 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