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坐在电脑面前写东西,正在思考的时候,孩子轻轻的推门进来。我以为她是跟平时一样来捣乱的。结果看见她手里拿着一瓶酸奶,进来后来到书桌旁边,踮起脚尖,将酸奶放到了我左手的旁边,然后扭头,走出去,出去的时候,又轻轻的踮起脚尖,手搭在门把手上,一边慢慢的向后退,一边缓缓地将门轻轻的关上。整个过程动作极其轻柔,好像怕打扰到我。那会儿才送过来。小小的她关上门的那一瞬间,我竟然泪眼朦胧……她才两岁多一点点,酸奶是每天送的,她拿的那一瓶是平时我喝的。孩子,你内心是如何的爱我,才会让如此小的你,能自觉得做到这样的轻手轻脚?而我又要如何做才能不辜负你对我的爱与信任,让你更好的成长?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一直在摸索当中。原来我曾天真的以为,多读几本育儿书,多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心理状态,就可以让孩子很好地成长了;我也曾以为,给予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孩子就会成长为她本来的模样;我还以为只要孩子一直都是开心快乐的,那就是她成长最好的方式了。可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开始意识到,之前的想法有些天真,而之前的行为更多的只是护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那童年过后呢?
我不禁思考,我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由,快乐,幸福?这些词都太空了,很难落地。我也无法保证孩子的将来都会让快乐与幸福充盈。这也不太可能。因为随着我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渐渐明白,不管有钱没钱,有权没权,生而为人,一生其实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孩子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的去面对这样磨难重重的人生?而我要如何做才能使她更好的成为这样的人?
我一直在思考着,摸索着。因为养育孩子绝非一件简单事情,也绝非是一个时期的事情。我也明白,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与生养她的父母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父母的状态,在孩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以后的状态。注意这个状态跟钱权有关系,但是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今天再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时,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自律!
原来我对自律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我以为只是对某个行为的约束而已。
作者提到,所谓自律,是指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承受痛苦,接受挑战,解决问题。
而积极主动地去承受痛苦,接受挑战,其实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因为躲在舒适区,寻求安全感,乐于享受是人的本能。但这是我们想终生成长的方向。就像在练习瑜伽时,当某个动作让我们身体某个部位感到酸痛时,我们会本能的退缩,但是如果我们想在体式上有所精进,对自己有所突破,承受这个酸痛感是必经的阶段,如果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时,这个时间肯定会缩短,你也更能享受突破自己的带来的快感与成就感。
自律还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这一点强调的是要先苦后甜。遇到问题时,人都是会有退缩的本能,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先不要让自己退缩,不要那么快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是要积极的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始终相信,人的一生苦和甜的总量是相等的。如果我们在某个时间段总是让自己过得特别舒服,那么总会有相等数量的痛苦会在另一个某个时间里等着我们。
承担责任。作者提到,几乎人人都患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折磨自己。而人格失调症则不愿承担本属于自己的责任。神经官能症更容易治愈,只要提醒患者把本不属于她的责任放开就好。最难的是人格失调症,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与他无关,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这样的人。
忠于事实。其实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反应都是我们内在的一个投射,所以,忠于事实特别不容易。比如你在路上开车,被超车了,这时有的人可能破口大骂,有的人可能猛踩油门,追上去,而有的人则还是保持原有的状态。事实上,每个人只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开车,有相对速度,也就是被超出是正常的。不正常的都是我们内在对这件事的反应而已。忠于事实需要我们每日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言行,思维模式……
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最大的原则就是“放弃“。
保持自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求我们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将眼光放到更长远的未来,也要求我们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要勇于拒绝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还要求我们拨开迷雾,看清事实,保持反省,保持平衡。
但是,它却值得我一生去追求。因为它鞭策我一直在成长的路上;在遇到变化,挑战,痛苦时,能有一个积极面对的心态;能不断地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能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反省,不让自己被狭小的眼界与经验所束缚……这不就是我希望孩子成为的那样吗?因为不管有多少财富,有多大的能力,你我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既然我无法护她一辈子,那我就尽可能的提高她应对这个社会变化的能力。
自律,这并不容易,既然不容易,那我先去摸索。我能做到一个什么样的榜样都好,都比我从未开始,她从不知道要好。让孩子在面对变化时手无寸铁,不知所措,是很残忍的。与所有的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