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这耳熟能详的诗句,千万孩童都可传唱的诗句,在仲夏夜读来,依然令人感慨万千。
1 文字之美,千古留香
既生而为人,那就要做人世的英雄,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成为西楚霸王。就算是死,也要像屈原《国殇》描述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可是现在,二帝被掳,军队节节败退,朝廷只知不断南逃,多么想念项羽那样的英雄啊,真不想跨过这滚滚乌江。
开篇两句即振聋发聩,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简洁有力,气壮河山。
2 内涵之美,雄浑有力
靖康元年,东京城破二帝被俘;康王赵构虽曾试图营救勤王,但很快败北,于靖康二年一月逃到济州。随后听取谋士意见,五月初一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但很快,为了躲避金人可能的南侵,赵构又于十月从南京逃往了扬州。正是这一背景下,诗人的丈夫赵明诚被委任为建康知府,诗人随之前往,在乌江边追古思今。
北宋朝廷的无能、面对金军的无力、战争打击下的退却、弃国土国民于不顾的仓惶,这一切深深刺痛了诗人高洁爱国的心。借项羽吐露胸中浩然之气:人生就应该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所向无惧;借不肯过江,讽刺朝廷的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3 人物评价之美,不以成败论英雄
中国文化,向来是成王败寇的,但李清照却毫不掩饰地表达对项羽的激赏。这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出自一位女性诗人笔下,确实罕见。从诗中的表达来看,诗人最看重的是项羽的勇气和尊严。
杜甫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自己的《垓下歌》则更加豪迈:“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时的南宋被金人打懵了,打怕了,只想逃,只想划江而治,缺的正是这样的勇气。
项羽垓下兵败,本还有翻盘的机会,但他出生高贵,为人骄傲,做事一向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不屑于阴谋诡计,不愿意胜之不武,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把为人的尊严看的重若泰山。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样的人,自有其人格魅力,这也正是诗人在当时当刻最为欣赏和想要张扬的。
4 名家评价之美,见地深刻
自古以来对项羽的评价颇多,今人中则当推毛泽东的评点犹为深刻。作为开国领袖,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毛泽东1949年的诗作中这样写到: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口中的“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指项羽太过爱惜羽毛,太过在乎虚名。
鸿门宴项庄舞剑时,项羽有机会杀了刘邦,他没有;项羽率领40万诸侯联军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关中以后,完全可以听从范增的建议趁机消灭刘邦,还是没有;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兵力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几乎取得完胜的战果,依然没有乘胜追击。所以毛泽东后来又点评项羽说:“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
作为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的杰出军事家以及开国领导人,毛泽东深刻洞见到项羽在军事上的天分但同时政治上的幼稚无知,所以常常把项羽拿来以史为鉴。
但终究,毛泽东也赞同“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赞赏的正是项羽的一往直前的勇气,彭城之战的以少胜多,巨鹿一战的破釜沉舟、垓下被围生死关头的“溃围”、“斩将”、“刈旗”,还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仲夏的夜空,千万颗亘古闪耀的星辰,正应了那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