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情

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情


阅读是件美好的事情。在阅读中,会经常出现“我有过”的惊喜。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气息,勾起了我对父亲在世时,我们一家幸福生活的回忆;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我会为自己课堂上的一些亮点莞尔一笑;啃读经典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我用时半年多才读了一遍,一边读他的书,一边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生活,摘录经典语句,写出心得感悟,读书笔记竟然记录了三万多字……

细数2020年读过的书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杨卫平老师的《我是老师,也是永远的孩子》。这本书是杨老师和她的两名学生在三个月完成的。两位学生负责给杨老师画像,杨老师负责书写照片背后的故事。就这样,从18年的10月25日开始,到2019年的2月11日,学生给杨老师画了102幅画像,杨老师为学生写了58篇日志,这就构成了这本有意思、有色彩、有态度、有温度、有情怀的书,在这本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一段美好的教育“情画”。杨老师说的没错:无论你是学生,是老师,是父母,是教育研究的学者,还是关注教育、热爱孩子的热心人士,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作为老师,在杨老师的这本书中,的确读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书中写到她的“朗读六步法”,这与我平时的教学产生了强烈共鸣。她在感情朗读方面采取的是“六步法”:自主练读、个体或小组展读、学生点评、老师点评、老师范读和师生共读。在我的课堂实践中,朗读教学大多也是采取这种模式。学校有一次年级教研,我还让老师们学习了杨老师的“朗读六步法”。前几天给我校朱老师说课,也提到了这一点:最好把教师的范读放在后边,不能用老师的一个模板来限制学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一定要有独立自主的阅读体验。老师的范读不过是个例子,学生可以借鉴,也可以批评,但不必要求学生照搬。

此外,杨卫平老师的“三三制”表扬法对我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表扬有“三忌”:忌浮夸,忌敷衍,忌空洞;表扬也有“三要”:要言之有理,要指向具体,要实在诚恳。

从杨老师的书中,我读出了她是在用爱、用智慧挖掘教育的本质,穷追成长的本源,她为课痴狂,为教育痴狂,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的最后,杨老师说:这个世界里,虽然没有最美好的相遇,却应该有为了相遇——或者重逢——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我相信,阅读也是如此般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