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湖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学生。”
“以后出去不要说是我的学生。”
“我最后再讲五分钟。”
…… ……
是你吗?老师?
大概是每个上学的孩子都会听到的,大概是每位老师上课都抱怨过的。那些花儿盛开了,那些花儿都去哪里了呢?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小镇,爸爸是镇中学的老师,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因此,我和初中的老师关系很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个年轻老师,朝露般干净,晚风般温柔,像一切刚毕业的学生一样,融入社会的渴望中也带着校园的孩子气。他会鼓励我们努力就有收获,也会无奈地告诉我们天赋的重要性;他会引导我们勇敢坚强不怕困难,也会叹息于自己对生活的妥协;他会推荐我们看简单的哲学书和心理学书,也会跟我们分享自己的日记和随笔……大部分时候,他都是很安静的,安静地穿过教室的走廊,一直走到尽头的黑暗里———那里有学校给他安排的单人宿舍,正对着尽头的楼梯。回忆里,他总是默默地走进去,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我总觉得他不属于这里。果然几年后,他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之后读博,结婚,工作,是真的和小镇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记得我们初三时,他经常说上大学不要学中文,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我们只记住了“中文”两个字。初中在他的影响下看了那么多书,甚至自以为是地写了好多小说,哪能是一句轻飘飘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抹去的。兴趣已经形成了,理想也已经扎根了,所以多年后,在高考志愿表上,我依然填写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老师的劝告有用吗?有用的!被社会打磨了几年后,面对我的初三的学生们,我悲哀地发现自己居然也要劝告他们一句“不要学中文,百无一用是书生”。越成熟越懂事,越懂事越世故。
冬天的学校特别冷,厚厚的雪铺满操场和小路。寒假人很少,校园又大,雪天、雪地连成一片,空旷苍茫。年轻的老师喜欢聚一起玩,回老家都比较晚。高老师、王老师和我的语文老师是好朋友,他们常常呆在高老师宿舍里吃饭聊天。我们这些教师子女放假没什么事也喜欢往里凑,高老师宿舍经常热闹非凡。有一天,高老师不知从哪儿捉来一只鸡,煮了满满一锅鸡汤面,我们吃得酣畅淋漓。高老师喝了两碗鸡汤,像喝了两碗酒一样,晕乎乎地开始吟诗。唐诗一首接一首,抑扬顿挫,沉醉其中。时而淡漠如剑客,时而热血如游侠,时而文雅如隐士,时而镇定如策士。我的语文老师在旁边跟着小声和着,右手轻拍着小方桌,我们听不太懂,我们只是觉得很热。炉火烧熟了鸡汤,也烧热了我们的脸和我们的心。高老师后来调到市里高中教学了,听说他当着学生面背完了一整本《新华字典》,再后来,听说他在学校开设了个人特色课堂,因为学生太多,只好把地点设在学校大礼堂。高老师现在喝鸡汤的时候还会背诗吗,还是背诵《新华字典》呢?
我高中时的语文王老师是个儒雅的南方人,爱情让他放弃了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阜阳。我第一次听到南方人的口音,总觉得像唱歌,可是王老师严厉起来还是很吓人的,但我很少看他发脾气。南方人很喜欢讲道理。我有一次写作文脑子犯抽,把杜甫的一首诗批得体无完肤。写完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见解高深。王老师没有改那篇作文,他把我喊进办公室,聊诗歌,聊杜甫,聊爱好,聊读书。聊到最后,他把作文还给我,说你再想想。其实写完作文的第二天我就后悔了,当时的管中窥豹蒙蔽了双眼,冷静下来才明白企图以毫无逻辑地挑战权威的做法来显示自己所谓才华的行为有多愚蠢!他什么都懂,但他没有讥讽我,在那样敏感的年纪,哪怕一个轻视的眼神,我都可能被触怒。我很感激他用宽容化解了我青春期的叛逆。毕业以后我曾经有机会回到高中母校,和王老师成为同事,可惜最终错过了,然后从初中到小学,我好像越来越适应更单一的环境。年龄越大,想的越多,越不敢输出观点,担心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学习了一定的知识才更明白自己的无知。
毕业前,想着一定会再相聚的。
毕业后,想着总会有机会的。
再后来,我们都老了。
毕业那天,老师们说过什么?
“珍惜时间,年轻意味着一切可能”
“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
“去做吧,意义取决于你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苟富贵,勿相忘,算了吧,苟富贵,还是相忘于江湖吧!”
…… ……
于是,没有富贵,于是,依然相忘于江湖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