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代人慢慢缺失的“感知力”,谈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能认字而不知道字的意思,读《论语》而不知论语”,大概是“感知力”不足的最直观表现。
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画面感极强的诗句,如果就书面意思我们可能获得“有风、有草,有牛羊”的没有生气的直接画面。然而,如果感知力强的话,我们是能感受到风的力道、看到草被风吹的姿态、捕捉牛羊若隐若现的灵动,甚至能听到它们偶尔的“咩咩”叫,整幅画面会变得非常活跃。
“感知力强”感受到的印象,要比直接浅显感受到的丰富很多!
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当然有!最直接的是想象力得到激发,于是思考和理解能力也得到锻炼,留在脑海中的印象也会更深刻,脑海中有画面,自然根本不用去死记硬背就把诗句记住了,脱口而出了。如此反复强化感知力,也可能会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语言习惯,或许哪天还能作出一句诗词来。这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从字到画的阶段了,而是直接从眼前所看的景物上升到语言的发展创作阶段。
从字到画的习得➡️从景物到语言的创作,这是一种关于学习能力的进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2019年6月到现在,我会慢慢尝试写出一些文字,激励自己进步。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感受到词汇的贫乏。比如,看到一个事物我不能很快用文字去准确描述,或者在书上看到一句对于景物的描述,我要咀嚼半天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这些耗费在思考和理解上的时间,虽然锻炼了我这两方面的能力,但如果早期我在思考和理解上就有功底,那么我今天写文章、读文章、以及与人交流、处理事情的能力等,这些行动的效率和质量也应该会高一些。
因为有了这些实际体验,我慢慢会对一些景物进行延伸进行思考。比如,一颗小白菜,我观察它的颜色、形状、纹路、味道,得出了我自己的见解:“小白菜是青菜里最端庄大方,最知性有内涵的菜”,而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好像有首歌是关于小白菜的。呵,原来有人也研究过小白菜的,看来它还是有研究价值的,就好像古人写“梅”的诗句数不胜数。
卢梭有句名言:“生命的意义,无在乎长短,而在乎其深切体认”,深以为然。越能理解这个世界,也就越能接受和热爱这个世界。
在这里,我很羡慕我的女儿,两岁半的年纪,就已经掌握大量的词汇,而且能正确使用,还会有她自己的创造。
只是在今后,我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更用心地引领她用“感知”的方式,和她一起培育她心中那方净土,这样后面她对所播的种子,就会有自己的判断、抉择、取舍、从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精心呵护。
写完这些,女儿在我身边醒来,很开心的告诉我她昨晚做的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梦:“我梦到妈妈头上长出来一朵花,我在给她浇水。”真是神奇的梦!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