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家里不知养过多少次鸡。印象中的鸡,呆呆萌萌,童年好像就是躲避鸡si,追赶鸡群中度过的。今天,听卓克讲了鸡的驯化与实验,颠覆了我的固有认识。
小时候,每年春天回暖时,母亲就会从集市上买回来30-40只小鸡。把它们圈在大筛子里,毛茸茸的黄色小不点,煞是可爱。在城市里公园,也看到有人在兜售小鸡,不过大概率是给小孩子当了几天的真实触感毛绒玩具了。随着小鸡长大,毛色从单一的黄白色分化出多种多样的颜色,行动也变得越来越任性调皮,其中一大罪状就是到处拉si,走路躲避不及就要中招。
作为杂食者,它们不满足于只吃一些玉米、麸子等,总是要到处去刨食,小虫子、小石子、青草野花都不放过。这也招来了我家后面土地主人的不满,每年会不定期下毒。母亲也学会了给鸡喂药与手术,这样经过不断博弈,到秋天时,鸡群能存活三分之一已经是大成就了,很多时候就剩五六只了。
到处觅食,应该是鸡的本性。家鸡的祖先,是生活在热带雨林的红原鸡和灰原鸡,睡树上,飞行能力强。被圈养变胖,沦为了下蛋的工具。但作为一只鸟的尊严还是要维持的,你不能当面拿走刚下的蛋,否则就会引发人鸡大战。
研究发现,鸡有时间观念和自控力的。为了得到试验中的食物,它们展现了分钟级的时间感以及长达6分钟的等待耐性。更让人惊起的是,鸡还有一些逻辑判断能力。小时候就发现,把亲戚家的鸡放到我家鸡群后,这只新来的总会被其他鸡攻击。原来它们是通过战斗来确定新来者的等级地位,而且一只鸡是否战斗、与哪只战斗,它们会根据以往历史数据做选择。等级又决定了吃饭啄食的顺序。
真是没想到,呵呵哒的鸡,竟然是如此聪明的一群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