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有句名言: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想一想五年前刚刚踏入这个行业,开学报道后第二天就拿着书走上了讲台,没有教参不明确重难点没有斟酌自己的语言,只是粗略的在网上找了几篇教案,看了看教材,写了一份不合格的教案就敢去上一堂课。可想而知,并不知道如何把教材上两页的内容可能还不会超过100个字,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明白。当时觉得这么简单的内容怎么会不明白,这么简单的内容还要上40分钟吗?现在想想可真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气可嘉”。 礼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快五年的工作和学习,让我知道自己能力到底有多不足,此时的我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大为不同,但是眼界的增大也让我知道我所遇见的都是冰山一角。四年级已经是我第二次的教学,简简单单的小学问题应该是能够轻轻松松的解答,可是我越来越不敢把自己没有做过的题就直接给孩子讲了,我会先对自己产生疑问,是否正确的理解了出题者的意思,是否知道这道题的考点在哪里?是否知道孩子的难点,易错点在哪里?该怎么样让孩子明白解体的过程?等等。再没有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和教育教学这个世界毫无交集,也就并不知道自己无知的存在,学习后慢慢接触了教育教学,越接触才越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的存在,不断的学习知识越多才发现这个世界里面的上限是无限的,而自己知道的一切是多么的渺小。
第一个四年级每次新课完了后我自认为已经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为什么在遇见题的时候会出现不会做,甚至不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的情况?第二次四年级的教学我都会想一想,课本例题的目的,教学安排的目的,配套练习题的目的,这些应该都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后我会再想一想,我是否有遗落自己都没有体会到的点,如果我觉得没有补充的点时我要小紧张下了,那么是否代表我都不知道?一次一次的思考我觉得才能去触碰到我不了解的那个世界,有了无知的这个意识才能够去补充。
现在的我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我的无知,毕竟智慧就是自知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