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之初,万物本无序。如果万物本无序,那为什么没有保持下去呢?因为人们觉得无序是低效的并且给人的感觉不好。于是我们花了大力气去把世界整理好,让世界有秩序地运行和发展。知道东西在哪儿、以及东西应该放哪儿,这种对事物的掌控感让我们感到舒适放松。我们建筑了华丽的分类系统,来将一个领域内的所有物件都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我将人类对于事物的分类行为理解成为一种方便查找事物信息的行为。分类,就是为了检索。并且人们会按照其自身对于世界的看法和偏好去组织世界,这一组织形式不仅反映了世界本身,更多的反映了我们的兴趣、热情、需求和梦想。分类体系产生之初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出发点的。
那么世界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有秩序的呢?戴维·温伯格给出了解释,他将世界的秩序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迭代发展成就了今天的秩序。第一层次是事物本身,第二层次是关于信息的信息,也就是元信息,第三个层次是被彻底数字化的信息和元信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贝特曼图片资料馆的变迁,非常清晰地印证了温伯格关于秩序的三个层次的说法。这家珍藏有大量美国历史图片的资料馆,在被比尔·盖茨买下后,用 19辆卡车从曼哈顿将上千万张历史图片搬迁到了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洞里,洞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4℃,以确保图片可以保存尽可能长的时间。这是第一层次的问题,历史照片的保存受制于物理世界种种条件的限制。虽然这里有不错的目录分类体系,但是你如果要寻找“南北战争期间士兵户外就餐”的照片,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元信息依然受制于媒介的限制,不能迅速地查找和获得。在第三个层次,人们会给海量的照片数字化并给他们创建标签,这样照片的查找就会变得非常快捷。
显而易见,解决信息过剩的办法就是更多的信息。在三阶秩序组织结构中我们实现了对于某一具体照片的快速查找,这是基于对照片数字化并给定标签来实现的,因此我们想要解决照片危机,就需要为图片添加更多的信息。三阶秩序组织结构解放了被分类体系所统治的领域,三阶秩序不是硬将事物塞到各个类别中,而是给它添加标签。在现实世界中,一片树叶只能挂在一个指头上,在一阶秩序和二阶秩序组织结构中,这个限制是无法跨越的。而三阶秩序的独有优势就是将同一片叶子挂在尽可能多的树枝上,放弃对树叶的的分类控制,这样能够使用户查找信息更加的全面以及快捷。
数字化世界让我们得以超越整理现实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则:与其每样东西都有其位置,不如让它们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这使得世界原有的秩序体系趋于混乱化方向发展。然而混乱是世界原始的样子,无论人们发明的组织规则如何的科学,都无法将事物彻底地有序化。“人们总是佯装能把事物从深层上变得分等级、可分类且有顺序,但实际上根本不行。一切都是深深互相关联的。”泰德·尼尔森如是说。确实,你每以一种方式来组织物质,你就会以其他方式打乱它们的秩序。比如,将甜点食谱分成蛋糕、饼干和派就掩盖了它们的碳水化合物排序。
发展到今天,数据秩序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过程。当然此处的“无序”不是彻底的混乱,这种“无序”并不表示我们无法将其组织起来,只是对事物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会对事物给定一些基于其自身属性的典型性标签,去理解它而不是去刻板地定义它。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面对过剩的海量数据,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很难完成按照传统的一阶或是二阶秩序组织结构将其分类的巨大工作量。我们豁然开朗地发现,与其在将事物按某种规则有序化而掩盖其他的属性,不如接受事物的无序的事实而全面揭露事物的性质。放弃某一规则对事物的刻板控制,利用事物的标签对其进行更加灵活的分类。换言之,在三阶秩序组织结构中,我们更加看重事物之间广泛的关联性而不是单一规则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