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扬·马特尔的《葡萄牙的高山》。这是一个围绕着如何对待死亡和追寻生活信仰的故事,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由“黑猩猩”衍生出三个神秘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在葡萄牙高山区,一个叫图伊泽洛的美丽村落里。
十七世纪葡萄牙全球征服时期,对圣多美黑奴满怀悲悯之心的乌利塞斯神父,在亲眼目睹了殖民地黑奴贸易中惨绝人寰的杀戮与迫害之后,对现行宗教解释产生了种种疑问,最终他制作的一具奇特的十字架——貌似黑猩猩的耶稣受难象。
两个多世纪以后,当经历了爱妻、儿子与父亲相继去世的打击之后,托马斯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古老的日记,上面记载了这尊奇特的耶稣受难象及其背后的故事。为了解开内心的疑惑,他生疏地驾着一辆新式汽车,颠簸地驶向葡萄牙高山区。一路上,他经历了各种苦难,遭遇了诸多不幸,他被嘲笑、被殴打、被虱子叮咬、当快到目的地时,他驾车无意致死了一个幼儿。内心的恐惧使他逃离,当他到达目的地时,目睹了以黑猩猩为原型的耶稣圣象,于是信仰之塔霍然崩塌。
小男孩的死引出了第二个故事。病理医师欧塞比奥在深夜接待了——玛利亚,一位从葡萄牙高山区图泽伊洛村远道而来的农妇。她用木箱背着自己亡夫的尸体,想要医师解剖他,以此解除自己内心的种种困惑。这个故事几乎极尽了文学世界对人类死亡后尸体变化的描写,尤其是从尸体的腐败和消亡开始,让人不寒而栗,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对死亡发出由衷的恐惧,对生命产生迫切的欲望。故事中,两个对话的主角都经历了挚爱之死,医师那虔诚信奉上帝、无时无刻不为圣经做全新阐释的妻子死因不明,死相难看。而玛利亚则先后经历了爱子与丈夫的死亡。爱子死于非命——其实死于无辜的托马斯那残忍的车轮。而丈夫,则突然去世,泫然无声。当解剖完丈夫的尸身,从尸体中找出呕吐物、棉絮、银币、蜡烛、扑克牌、黑猩猩和熊崽等东西之后,老妇人坦然面对了死亡,要求医师将自己缝合进丈夫的胸膛中,她以行动融入到了信仰中。而医师最终无法直面妻子的死亡,他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醒来。
彼得,一个事业有成,备受赞誉的加拿大参议员。在花甲之年失去了自己的爱妻,紧接着儿子本又离婚。在巨大深沉的悲痛中,他逐渐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了兴趣。他渴望年轻的岁月,追寻逝去的美好时光,时常用记忆之手撩拨着岁月之火。直到有一天,他在动物研究所遇见了一只叫做奥多的黑猩猩,这只眼睛深邃而温情的黑猩猩,激发了他对生活热情,也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花巨额买下了黑猩猩,在深思熟虑之后,带着黑猩猩回到了自己的故国葡萄牙,并一路向着自己的故乡图泽伊洛。最终,他和奥多建立了深厚的亲情,他逐渐摒除人类社会的各种成见和恶习,向一只黑猩猩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坦然地面对苦难。
这三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题是死亡和信仰,都是如何去认识人类自身和生命。笔者阅读这本书时,时而被主人公托马斯的愚蠢逗乐,时而沉浸于葡萄牙高山区的旖旎风光,时而惊悚于作者对尸变的详尽描述,时而震撼于玛利亚丈夫拉斐尔尸体中隐藏包裹的故物,时而感动于彼得与黑猩猩奥多间的温情脉脉。在喜怒哀乐之余,笔者也在谛视着作者伟大的笔端,作者的笔尖为我们勾勒出一只“黑猩猩”的形象,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个形象越来越清晰。它隐秘于伟大的耶稣受难象上,隐藏在拉斐尔的偏偏大腹中,最终出现在彼得的现实生活中,跨越古今,黑猩猩从遥远的神父的意念中变成了现实,它拥有人类所不有的美德——坦然面对生活的困难,遗忘过去,活在当下,更无论未来。这似乎是作者冥冥中为我们传递的重要信息,也似乎是那个被束缚被钉杀在十字架上,头戴荆冠的上帝之子耶稣给基督子民的神圣箴言。
死亡让生命更加可贵,以时间的尺度,赋予了生命以高贵和尊严,或者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苦难如天火般坠落在亲人的头顶,当死亡的猎鹰挥翅在你的头顶留下阴影,可怜的人类该如何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如何去馈赠时光的不离不弃,如何从将死亡的矿石冶炼出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赋予生命以尊严,给予生活以色彩。
这无疑是扬·马特尔又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直切我们许多人难以正视的死亡命题和信仰抉择,正如漂流在大海中的“老虎”一样,漂泊在葡萄牙高山区的“黑猩猩”,有着丰沃的隐喻意义和阐释价值。
好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