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将客体投注到自我中心,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自我,无法关注客体,那么便会形成自我的表现,造成在与客体的关系中退缩,从而形成对自己评价过高,自大妄想的状态。具体来说,这样的儿童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以自大为主,有时侯这种表现在家长眼里是非常可爱的,因为家长们感受到挫折无力时,在现实感的影响下,通过自大构建出的理想世界已经被现实破灭,从而将更多的期望转寄于儿童身上,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够骁勇善战、一战成名,从而家长们通过欣赏孩子们自大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轻松愉悦的文饰掉最为无力的挫败感,儿童无法辨别虚假与否,从而更加愿意相信自己是真得厉害,便会对周边的一切嗤之以鼻,表现出轻视他人的感受,也因此回避了和同伴的真实交流,造成人际上的退缩,宁愿活在自己虚构的幻想世界,这便是通过儿童自大的行为的表面现象来理解儿童的内在本质,即自我中心是被客体鼓励、被客体夸大,从而在早期儿童内驱力开始投注到客体时,便被客体非现实化,从而让儿童攻击驱力偏离实际轨道。
还有一种情况是假如儿童过度关注客体,而忽略了自我,便会导致自我忽视、自卑。这种情况,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自卑的表现在生活中太过常见。举例来讲,一名4岁的女孩子,在幼儿园总是躲在教室的一角,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做活动从来不主动,而且总是害怕表现,遗憾的是儿童乖巧的表现,并不会引起家长与老师的重视。这种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许需要从恐惧来理解,这个儿童非常害怕表现的原因并非是真得不想表现,当我们了解完家庭信息后,会发现,她的母亲脾气过于急躁,情绪好时对孩子特别好,什么要求都满足,没有度,但是情绪不好时,什么恶毒说什么,这导致儿童无法确信自己是好的,从而导致人前自卑的现象,觉得自己真得是糟糕至极。
同理,来理解内驱力的表达这条线的现象与本质,攻击性的表达方式如果对外,无法自控的儿童便会表现为攻击性对外,他们的本我过强,部分本我冲进了自我,从而侵入了自我,导致经常有违反规则、不听指令的现象。假如我们看到上面客体投注中第二类表现,即为客体退缩,自大表现的孩子,在本我冲动过强的情况下,他们会伴有过多的破坏行为,不遵守规则,甚至无法自控,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
另一个反面,则是当儿童表现得非常乖巧,在家长看来似乎经常受欺负,或许这便是本我压抑的表现,而本我压抑的儿童通常会表现为恐惧、强迫或者歇斯底里。这便像上面我们谈到的4岁女孩儿,她将自己的本我愿望潜藏了起来,从而内在无法应对外在现实。
还有一种情况不是压抑,但类似压抑,这种情况叫做抑制,压抑指压到了潜意识,这个愿望与功能仍存在,需要有理解倾听的环境,让其一点点生发出来,而抑制是无,即这项能力几乎没有了,甚至是神经发育的能力,比如语言功能、智商等情况。
通过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很容易可以通过儿童的外在表现去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这便可以开启与儿童沟通与治疗的渠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