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的思念,
是一蔬一饭,
是嘘寒问暖,
是我们疲惫生活中的温暖梦想。
这场与时间的博弈中,
我们只希望父母,
能走的慢一些,
等等我们追赶的步伐。
这年头儿,大城市就像偶像明星的脸,越来越像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代价之一便是雷同。所以在大城市过年,多少都会有些无趣。年,还是小城市和县城里的好玩儿。越是传统的村镇,越是保持了中国最传统的年味儿,越是充满了熟悉而陌生的情怀。
到家咯
家乡是近几年才通的火车,这个车站也是新建的,过站的车辆不多,所以人也少,有时候工作人员比上下车的旅客还多。
家乡海拔高,空气较之成都稀薄,这里的天蓝,冬日有雪,而且……我居然还高原反应了,哎~~~
路上的美食
这一顿,很让我意外,意外的好吃。
车站距离家中还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爸妈怕我饿了,也想给我推荐他们认可的一家店,所以顺路停在了这里,吃个便饭。甘肃的回族人居多,所以餐馆多半会标记“清真”。都说从一家餐厅的厨房,就能看出这家店是否真的可以放心吃。回族人的厨房,总是很干净,他们处理过得食物,也很让人放心。
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店家也在吃午餐,但是他们见到生意上门,也还是立马起身去为我们准备午餐。
这种炉子在老家很常见,亦经常出现在我童年的故事里。围绕着炉子的回忆,总是暖心又暖胃。
牛肚儿,新鲜出锅,加醋、油爆辣子、香菜,拌后即食,处理的很干净,好吃!我一个不爱吃肉的人,一口气吃了大半盘,老爸都不敢相信。
家中的新鲜吃食
要说父母那一辈人,还真是能将有限的生活过出无限的乐趣。
爸爸是退休大潮的新生力量,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刚刚搬回老家住,小县城的日子走的很慢,闲不住的他开始倒腾起自己的“小天地”。自己改良倒罐罐茶(甘肃一带的特色喝茶方法,将茶叶放在小砂罐中慢慢煨熟),在床头柜上改造出一个手机支架,把火锅进行改良,便于温控,等等。
老爸的得意之作:自己组装的茶具,倒罐罐茶
煮火锅的神器,这冲天的管子,能聚拢热气,帮助锅底的炉火给锅中食物加把力。
这次过年回去,他又得意洋洋地给我展示了他的新作——自制腊肉和鱼鲞。鱼鲞很惊艳,经过简单处理的整条鱼,风干,微煎,用甜醅子(甘肃的小吃,类似醪糟)腌制。等送到我的口中,原本平淡无奇的鱼肉,已经蜕变成另一种嚼劲十足,酒香浓郁的珍馐。微微的酸甜让人欲罢不能,体验度比烟熏马鲛鱼还好,不过要小心刺。
卖相虽然不好,不过吃着,真香!
而自制的腊肉,是个很好的做菜搭子。仔细洗去表面一层佐料,切片入菜,爆炒或者煲汤,油脂与腊味渐渐融进高温中,调动起整锅食材的活力,完全不用额外撒盐或者酱油味精之类的。装盘上桌,五花肉的脂肪装着一颗白玉剔透玲珑心,好看极了,美味极了!
年夜饭,团圆餐,吃的都是父母的浓浓情谊和家乡的烟火气啊……
家中的团圆味道
除夕夜,干杯!
在很多都市人都因注重身材而偏好海产、果蔬的时候,老家的饭,显得就尤为扎实了,熏鸭、腊肉、炖肘子,高兴的时候爷俩还得走一个白酒(是咱们国家的白酒,不是很多人用来装优雅却未必喝得懂的白葡萄酒。)
其乐融融的年夜饭
老家的打边炉,甘肃俗称“煮锅子”,里面会事先放进熟肉、粉皮,汤底是猪肘子剩下的高汤。吃的时候,大家边吃,边里面填菜。
饼子和抓饭一向是老妈的保留项目。
马肉抓饭:用马肠子和马肉代替传统的羊肉
这边的山楂大而甜,在成都的超市很少碰到
其实还有好多好吃的,饺子、水煎包、腊肉蒜苗,都没有来得及“喂手机”,有些可惜。但是想到专心吃东西的时光,啊~~~还是不拍了吧,毕竟,做事情要专心哇,要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