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隔壁大姐春风满面,非常高兴。我不禁奇怪,前阵子她还愁眉紧锁,怎么没两天功夫心情就大好。私下一聊,才知道,原来大姐认识个新男友,多次接触觉得人非常靠谱,正准备近日把双方孩子带着一起见个面。听这消息,我打心底为她高兴。大姐离异多年,一直为了孩子孤身一人。去年,孩子考上大学后,大姐开始正儿八经考虑自己晚年生活,开启了她的相亲时代。
从公交车司机到机关干部,用她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她这大半年把前几十年没见的男人都看遍了,算是阅男无数了。聊到最后,大姐说“哎,这回过头来想,要是年轻的时候像现在这样选老伴,或许我就不会离婚了,也不知道那会我在着急什么。”大姐走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前两天闺蜜来看我,一开口就是吐槽她的奇葩婆婆和那两个不省心的大姑子,最可恨的还是她那“不作为”的老公。一通抱怨后,最后她叹口气:“哎,我当初怎么就选了这么一个人结婚,现在要不是为了孩子,真是要分分钟离开他。”大姐和闺蜜的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篇文章,文章谈及近几年离婚率增高、离婚人群年轻化的问题。当时,我就在想,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如今,我总算是想通了。
越是仓促的开始,越易狼狈的结束。
过年吃年饭的时候,家里长辈都催着家里的大龄小姑子找个男朋友早点结婚。小姑子心直口快“结婚还不容易?我上街上随便拉个男人就结了,但我过不了两年就离婚了,你们负责?”在座长辈竟被噎着一时无语。事后,我妈和我说起这事,还有点郁闷,“哎,都这么大个人了,还不赶紧找人结婚,你看你宝宝都有了,她也不觉得难为情。”我说“这有什么难为情的,我是我,她是她。她说的没错,婚姻是个大事,特别是对女人,确实是宁缺毋滥。”
随着近几年逼婚潮、相亲潮的热起,身边很多人都加入其中。有的相亲无数,有的被逼婚无数,有的则是逼子女结婚。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女孩一到二十七八没有男朋友,家里长辈就会着急地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各种牵线拉桥的三姑大姨都会蜂拥而来。有的才见过一两次面,双方家人就开始催着结婚;有的相亲几次未果,家人就开始数落催促。家里长辈们碰面,开口便问“你孩子谈朋友/结婚了吗?”,闭口就是“哎呀,还没谈朋友啊,那怎么行啊,回头我帮你打听打听。”仿佛不结婚或者晚结婚成了一件了不幸之事,深恐自家子女拉下后腿。在这样的压力下,身边不少人闪婚,有的甚至接触不到半个月就结婚。
可是,这样的婚姻根基稳定吗?一段一蹴而就的婚姻,是否经得起岁月的风雨?一个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倒塌也是一瞬之间。为了结婚而结婚,何尝不是一种功利?婚姻一旦夹杂着功利,必不久存。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
我和先生相恋10年,在相恋第7年的时候,他忐忑地向我求婚。他知道我一直是一个婚姻悲观者,非常恐惧婚姻,讨厌被束缚,更害怕围城里的失败。我深知相爱容易,相守太难,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面对的是两个家庭的三观和风俗习惯,我自认为没有把握处理好这些。但好在对先生家庭的了解给了我一点勇气,最终当先生说了那句“一切有我。”的那一瞬间,我终于鼓起毕生勇气和他迈入围城。
一晃三年过去,我们迎来了生命的延续,小摩擦当然是会有,但感情没有因为“七年之痒”而变淡,矛盾也没有因为孩子出世而变多。公婆通情达理,待我如女儿,虽有观念不同,但依旧能够尊重我的选择,因此,这婚姻生活一切平淡而顺利。这其间,我先生功不可没。
嫁人要看家庭,男人是家里的风向标。
我是个嫁人看家庭的人。结婚之前,我和公婆认识也已经有几年,相互也比较了解。正因为了解,所以,我最终选择和先生在一起。公婆多年相敬如宾,公公在家里从不做甩手掌柜,努力分担家务,先生从小的教育一直是公公负责,生活是婆婆负责,整个家庭氛围非常和谐稳定。公婆之间凡事有商有量,公公特别尊重婆婆的意见,因而婆婆多年被宠爱的像个小女人,为人简单快乐,人缘极好。 看家庭,不是看家里财富地位,而是看对方与自己是否平台相当,看的是父母三观,更看的是家庭里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我一直认为,平台相当决定双方家庭在基本沟通和认知上没有特别大的价值差异,这个差异是决定后面婚姻能否长存的基本因素,而对方父母的相处模式则决定了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公公待婆婆怎么样,儿子就会对媳妇怎么样,婆婆的家庭幸福感以后也会影响媳妇在家庭里的幸福感。事实证明,先生的家庭验证了我这个观点。因此爱人不光要擦亮眼,嫁人更要看的冷静,对婚姻保持审视态度,无论外界怎样,坚定等待。
最后,愿你我,择一良人,伴我余生,漫漫红尘,此情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