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连时间都不能自由支配了,或者,在它面前我就从来没有自由过。
每天都奔波在路上。工作、孩子上学,家好像成了一个旅馆似的存在,只做睡觉之用。
想要静下心来写写字、看看书都是一种奢侈。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之后总有这样那样紧要或者不紧要的事情让我陷入无效的忙碌。
整块可供支配的时间成了一种奢望。
早起,一两个小时倒是整块的,可以不受打扰,这时候是自由的,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
可是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与每天有限的那么一两个小时显得那么不搭,总想着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时间从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不过据我估计,即使一天有48小时,效果与现在并无太大差别。
既然碎片化的时间占据我们人生的大半,那么碎片化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被利用起来呢?比起刷手机解压,利用这十分钟看看书倒是不会让人心情郁闷。
当然,看书本来是要用整块时间的,可是我觉得只要不是工具书之类的,倒是可以用碎片化时间来读,比如小说。
这是我亲测有效的方法。当然我选择的小说不是仙侠、不是言情,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短短十分钟或许就能够看见世间百态,感受人性的至善至恶。看多了再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就会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更甚至,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让我感受到幸福。
看书的方式,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毕竟那么多的电子阅读软件不用起来好像有些浪费,也可以避免阅读纸质书时被不认同的人另眼相待。
如果要看的多一些,陪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倒是可以紧紧抓住的。如果孩子小一点,他可能不时的要问问题,那这就变成了碎片化的时间,如果孩子大一些能够自主做作业,那这就是整块的时间,只需要和孩子坐在一起干自己的事情,可不就是难得的清静,难得的收获吗。
在我陪孩子写作业的这一周,看完了一本已经翻开很久也搁置很久的书。
当然,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做其他无关紧要但是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换取在家的整块时间。
原来啊,各种各样没时间的借口也仅仅是因为不想去干而已。
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我们的时间被割成一段一段的,这是不可忽略也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在碎片化的时代里生活,就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只有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不断的进步,才能配得上孩子长大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