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名校毕业,立志要到广阔天地造福一方水土。他在县级单位工作,名校生少,自带光环,自我高估,自认为前途远大。多年之后,领导提拔的几批人都是普校生。小林感到委屈,质问领导“不重视名校生”。领导训斥小林:名校生怎么了?连端茶倒水都不愿意,就是书呆子一个,你能干成啥事?
网上有个热议:体制内名校生和普校生在发展上有什么差别?排除“关系”因素,名校生与普校生的发展,取决于这三个“潜规则”,如果看懂了,名校生才能越混越好。
【一】第一个潜规则:善于期望值管理,回避期望值陷阱。
职场上,对于名校生来说,存在一个“期望值陷阱”问题。比如,你刚入职,为了满足领导和同事的期望值,高举高打,表现优异。他们会认为你理所当然。倒逼着你持续放大招,表现越来越好,直到遇到你的期望值“抛物线”,出现表现下降,然后你的形象就会产生“崩塌”现象。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突然崩塌的。
相反,普校生的期望值本来就是起点低,他们慢慢爬升,当他们爬到山腰时,正好遇到名校生从山顶崩塌,然后突然把普校生凸显出来。领导和同事会认为,还是普校生靠谱,名校生不过如此,让我们失望了。这个期望值陷阱很害人,明明是从100分滑落到90分,评估值却大跌到60分。普校生从60分爬升到80分,就会被放大到120分。
所以,对于名校生来说,一定要从开始就要加强“别人对你的期望值管理”,保持期望值曲线缓步上升,斜率略微超过普校生即可,不要一开始就放大招,把弦绷得太满,吊高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很容易最终掉进“期望值陷阱”。如果把这个问题管理好,名校生发展要好于普校生。
【二】第二个潜规则:善于溢出效应管理,提升通用能力。
名校生的特点是学历能力强、智商比较高,进入职场后,也会形成路径依赖,天真地认为只要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是金子早晚要发光。实际上,体制内偏重于公共管理,岗位胜任能力标准要求不算太高,一般的本科生就能胜任,名校生的能力对岗位胜任标准有一定的溢出效应。比如,岗位胜任能力分值为60分,普校生就能达到60分,名校生可能达到80分。实际上,溢出的这20分并没有实际意义,对提升岗位工作业绩不是正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