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学》
这本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大卫•休谟所写。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这件事让你越来越普通。”
『询问』
每当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一件事:询问。
就像歌词里写的一样:生活的烦恼,找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
可是,问来问去,你会发现生活的烦恼,妈妈会让你放下;工作的事情,爸爸会让你差不多就得了。
这种宽慰中透露着父母对孩子的爱。
可是,这种爱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只是在思维惯性下,我们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问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弄?”
家长的反应也从来没变过,只会告诉你别着急,有耐心。
也就是说,对于爱这件事来说,本质上,它只能给你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指导价值。
到同事和朋友也一样。面对一个选择时,你去寻求他们的建议,你也只是想寻求更多认同和支持。
所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你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那么这种询问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直接开干,之后边做边调整。
而如果你问了,其实就是你怕了。
你想选择,但是却又害怕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是典型的弱者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你越来越弱。
『无用』
如果你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孩子,那么你确实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但也正因为你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孩子,所以,你爸妈的建议对你而言,没什么实际帮助。
一方面,如果你的爸妈不是早些年下海的人,留在了体制内,那么他们对真实的商业世界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即便你爸妈是下海的人,但是现在的商业逻辑跟以往比,变化太大了。
就拿自媒体来说,知道这个行业赚钱逻辑的父母,少之又少。
更何况,大多数父母本身就很普通,这既是结果,也是他们认知的体现。
也就是说,他们给你的建议,根本超越不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而同事和朋友这边的情形也差不多。
最常见的对白是,朋友说:“这些就是我的建议。”而你会说:“你说的这些,我都考虑过,我就是有个地方还不确定……”
怎么样,没错吧?说的就是你吧?
对于我们自己做选择这件事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句完全错误的话。
因为他只能看到客观现象,但是看不到你的主观心理活动。
就像新闻中报道的那样,一个杀人犯落网了,记者采访了邻居。邻居说:“他真不像那样的人,平时特别好,特别热心。”
这就是差别。
『决心』
所以,我们说看一个人的“担当”,并不是看他做了什么选择,而是看他是否可以承受选择之后的代价。
记住这句话,它就是用来筛选强者和弱者的。
在生活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了解,就开始问东问西的。
那么他多半是一个没什么担当的人。
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问东问西就意味着他怕了。
他不敢独自对选择负责,一旦出了问题,他会找非常多的理由,“我就知道这么做不行,可是爸妈非说行。”“我一开始就犹豫,觉得这件事不靠谱,都是朋友怂恿的。”“你看,我就知道会出这样的问题,早知道不问你们了。”
对于这些话,你熟悉吗?
有些话,即便你嘴上不说,是不是心里也曾经想过?
记住,丛林世界是冰冷的。只有足够有勇气,足够有担当的人,才能从林子里走出来。
选择就是要自己做,做了就不后悔,做了就要无条件相信自己,就得想办法走出一条新路来。
总结一下,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第一个走那条路的人是开创者,之后的所有人都只是追随者。选择做追随者,你就要接受那条路给你带来的限制;选择做开创者,你就是值得被祝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