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词牌名解读
《古诗十九首》中有“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得此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后主李煜有词名《长相思令》。宋人林逋《长相思》中有“吴山青”,故又名《吴山青》。
原有平仄两格。双调三十六字。平韵格为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仄韵格如是压仄韵。
上阕:
中中平(韵),中中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句中忌孤平)
下阕:
中中平(韵),中中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平(韵)。(句中忌孤平)
以此格式书写的词都叫《长相思》,所以切勿让学生理解词牌名就是代表长久的相思之意。
细读文本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那么这首词该如何诵读呢?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诵读呢(慷慨,忧伤,低沉,高昂)?
先来读懂词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纳兰性德和辛弃疾是否都是志在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将军吗?
纳兰性德是一位文人,他喜欢追求悠闲的生活,不喜欢做官。
我们看看这首词的上阙写的是什么呢。
榆关就是今天的山海关,榆关那畔就是今天的长白山。可见作者是从北京出发将要去长白山,而此刻正在山海关。
那么第一句山一程,水一程可不可以翻译成,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水,如果不能那么应该是如何翻译?
这两句采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应该翻译成走过千山万水。
夜深千帐灯,描写的就是当时行军的壮阔的场景。
上阙描写的是作者在行军中看到的场景,有万水千山的沧桑又有“千帐灯”的壮观,所以在诵读上阙的时候应该是先是沧桑之感然后过度到豪放的情怀。
北宋柳永开创一种词的结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我们看看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的下阙写了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阙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诵读呢?忧伤,豪放,还是低沉呢?
参照“山一程,水一程”我们来理解“风一更,雪一更”,同样是互文见义的写法,应该翻译成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这一句是承接上一阙写景,作者由看到的转换到听到的。
这样的声音让作者一夜没睡成,“聒碎乡心梦不成”。我们来看“聒”字,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舌,就好像有人在你的耳边不停的说,你能睡成吗?除了外面的风雪声还有什么是让作者一夜不睡呢?对,是思念家乡。如果用下阙的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是哪个字呢!
是“乡”字。这个乡就是故乡,是故园。那么“乡心”就是思念故乡的心情和情感。
故园是哪里呢?纳兰性德的故乡是北京还是长白山呢,我们不讨论,但事实故园里真的没有此声吗?那么作者在故园里可以安心的睡了吗?我们来看看是什么让作者“梦不成”。
西风鸣络纬,
不许愁人睡。
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作者到底是因何而无法入睡呢,我们不讨论。这也许就是作者沉郁的风格。
这首词和我们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一生山水漫漫,风雨兼程,“山一程,水一程”就是我们的人生之旅,所谓“榆关那畔”,也许是故园,亦或是他乡,也许是你人生的一个目标,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虽然这首《长相思》指向的是乡心,但我们读这首词的是指向的是我们的心。
读古诗词,不但要读懂诗人,诗歌,还要读懂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