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将湖北菜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
《意见》提出,楚文化是荆楚大地的根,规范“楚菜”名称,将湖北菜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讲好楚菜故事,提升楚菜知名度,叫响楚菜品牌。到2025年,打造万亿楚菜产业,将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良好美誉度的美食强省。我省将构建楚菜标准体系,实施楚菜品牌工程,评定推出一批楚菜名城(乡)、名街、名企、名店、名菜、名点、名师。
图源楚天都市报
《意见》提出,积极促进楚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楚菜产业布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重点加强鄂中南淡水鱼虾饮食文化及养生饮食文化、鄂西南土家饮食文化、鄂西北三国饮食文化及道教饮食文化、鄂东佛教饮食文化及东坡饮食文化的建设。
今后,湖北每年举办一次“楚菜美食博览会”,并将出版一部《中国楚菜大典》及系列丛书,加快建设武汉楚菜博物馆。
荆楚网(ID:cnhubeigw)梳理发现,湖北鄂菜、楚菜之争由来已久。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还是湖北的简称,“鄂”、“楚”之争。“湖北简称鄂,还是楚?”这一争论也由来已久。至于“鄂菜”更名为“楚菜"的原因,谁能想到,鄂菜更名的由头,居然是从“鄂”字不吉利引发的。
建议将湖北的简称改为“楚”的,早在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波“易名热”中,就被湖北几个学者提出来了。
据了解,“挺楚派”的代表人物,是时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其在2002年02期《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湖北的简称应为“楚” 》一文,系统阐述了湖北的简称“鄂”不宜,而应改为“楚”的“八大理由”:
一、从时间上来看,“鄂”在湖北的出现比“楚”晚,资历浅。
二、从空间上来看,“鄂”只是僻处今湖北鄂州一带的一个地狭人少的方国,影响小;楚国则不然,自春秋中期开始已占领了今湖北全部,最后统治了南方大半个中国。
三、从享国长短来看,鄂国在春秋中期已被楚灾亡,短命。
四、从文化成就来看,“鄂文化”无足称道,楚国则创造了一流的“楚文化”,更能给湖北人长脸。
五、从字的造型来看,“鄂”在金文中写作“噩”,不好,不吉祥;“楚”在甲骨文中上半部是一个“林”字,下半部是——个“足”字,寓意一个人在深山密林中艰难地跋涉,更能代表湖北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精神。
六、从历史成因来看,“鄂”之得名,缘于清代湖北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而鄂州却系由南朝设置的郢州改名而来,作为湖北简称,“鄂”甚至没有“郢”更能代表湖北,缺资格。
七、从人们的习惯称谓来看,“楚”或“楚天”、“荆楚”,本来就是湖北的代称,顺理成章。
八、从各省简称确定的原则来看,易“鄂”为“楚”符合规范,如山西、山东的简称也是从春秋五霸中的“晋国”、“鲁国”中提取而来。
“楚”、“鄂”之争正式浮出水面2011年10月,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透露,将组织专家学者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这意味着民间争论多时的“楚”、“鄂”之争正式浮出水面。
湖北简称“鄂”的来历有几个说法: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其次,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代,噩鱼大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形成了以捕噩为生的民族,称为鄂(古时噩,鄂同音,同义)。
湖北简称“鄂”因音同“恶”,民间戏说湖北人简称“恶人”。当地流传的段子更让“鄂人”不爽:“鄂”字左上两个口,代表两人发生口角。右边耳朵,代表旁边有耳朵偏听偏信。左下一个亏,代表都吃了亏。说湖北人好斗,不团结,领导又爱偏听偏信,最后的结果是都吃了亏。
图邹志平
对此,祖籍黄陂的品牌策划专家陈放教授曾给湖北省委负责人写信称,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更显湖北魅力,应把湖北简称“鄂”改为“楚”,在他看来,“楚”字,上面两个“木”,“极目楚天舒”,意义似乎更胜一筹。
2011年10月,湖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后在公务活动和政府机关公文中,在对外交往和经贸活动中,凡涉及到湖北商人简称,都将统一称作“楚商”。
当年7月22日至8月3日,湖北省工商联面向社会开展了湖北商人征名定名活动,有11万多人参与讨论,投票结果显示,在楚商、鄂商、汉商、荆商等10大待定名中,赞成“楚商”的票数最高。
图邹志平
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就此次活动作出批示,认为该活动效果很好,并决定将每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邀请国内外湖北商会负责人及世界各地楚商,以“弘扬楚商精神,打造楚商品牌,促进湖北发展”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赵晓勇表示,统一“楚商”称谓,有利于叫响湖北商人品牌,推动湖北经济发展。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卢永良没有想到,2008年12月14日他在武昌餐饮商会年会上的一席话,居然一夜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卢永良的这番话是在年会上即席说出的。大意是:为了推动湖北菜更好地发展,鄂菜欲更名为楚菜,目前正报批中国烹饪协会。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播开。支持者认为,湖北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楚”更能代表湖北的历史文化传统,楚文化的知名度也更广,要充分利用。反对者则质疑,改名是否就能像某些人所期望的那样一下子提高知名度?认为靠改名来提高湖北菜肴的名气,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与其用精力讨论改名,还不如把精力用在湖北菜肴品质特色的研究上。
图邹志平
甚至在全国,鄂菜更名的消息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新浪、网易、腾讯等知名网站,《新京报》、《沈阳今报》、《新闻晨报》、《渤海早报》等各地媒体均刊登了这一消息。《渤海早报》更发表评论质疑,“鄂菜”更名“楚菜”,就能名气大振吗?
有网友干脆称,既然“楚”字比“鄂”字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更深,不如把湖北的简称由“鄂”改成“楚”算了。这样一来诸如汽车牌照之类都可以由鄂A改成楚A。
谁能想到,鄂菜更名的由头,居然是从“鄂”字不吉利引发的。
作为鄂菜更名的倡导者,卢永良这个名字在中国烹饪业可是响当当。现年54岁的他,专攻鄂菜,曾是武昌名店“大中华”的掌勺大厨,是全国十名“最佳厨师”之一,拥有“中国烹饪大师”的头衔、被誉为鄂菜的领军人物。
卢永良讲了一个在烹饪业流传已久的小笑话:有人说,鄂菜啥都好,就是名字不好,影响了发展。把“鄂”字拆开看,就是“口口亏”,吃一口就亏一口。“这当然是个笑话了,不过相对于鄂菜的悠久历史和菜系的丰富特色而言,鄂菜的名声不响,显得与其实际地位不符。”
卢永良表示,在烹饪业内,鄂菜其实是久负盛名的。它是全国十大菜系之一,这些年随着“新派鄂菜”的崛起,把传统鄂菜“油大、味大、芡多、辛辣”的口味,成功转型为更受大众欢迎的“原汁、味浓、纯正、微辣、咸鲜”口味。如果能够配上大力的宣传,鄂菜的发展大有可为。而宣传首先就要有个好名字,“鄂”不如“楚”的文化内涵丰富,楚文化沉淀深厚。古时楚国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对于湖北菜推广更有利。
图邹志平
卢还说,其实在烹饪历史上,湖北菜本来就曾被称之为楚菜、荆菜。鄂菜,只是建国后湖北的简称为“鄂”,才这么称呼的。如今更名为楚菜,只是恢复湖北菜曾经的叫法,不算唐突。
据他介绍,鄂菜更名的想法已经酝酿了很久,并多次向餐饮协会和企业征求意见,得到很多餐饮企业支持。由于鄂菜是全国十大菜系,更名需报批中国烹饪协会,目前正处于报批阶段。
2017年4月,来自湖北省的数十位楚文化专家、知名文化学者、民俗文化专家、楚商代表、营销专家、餐饮行业专家以及烹饪大师们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一次鄂菜改楚菜的研讨会,拉开了湖北餐饮行业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大发展。
楚菜研讨会现场图
作为鄂菜改楚菜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湖北省楚商协会会长刘宝林认为,“自古民以食为天,餐饮是所有行业中最大的产业。当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关心精准扶贫,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人,因此,在这种大的背景和环境下,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鄂菜改楚菜问题,而是一个餐饮产业链的全面复苏和振兴,这个改的过程,就是餐饮产业品牌打造的过程。”
图邹志平
在座的二十几位专家、学者以及烹饪大师们都纷纷畅所欲言,为鄂菜改楚菜积极地献言献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硕教授,从“鄂”和“楚”两个字的历史溯源开始,逐渐为我们呈现出了鄂菜改楚菜的历史依据。而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方爱平教授的一席话顿时让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方教授说,“我认为鄂菜不仅要更名为楚菜,而且更名后还应该排在八大菜系中的第五位。”方教授同时对楚菜的特色也做了精彩的概括,“鱼米之乡、蒸煨擅长、鲜香微辣、兼容四方。”
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湖北省全民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咨询专家冯桂林则十分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接到这个会议邀请前我特意做了一个小调查,我在省博物馆门前随机问了十几位市民,有百分之九十的市民都赞同鄂菜改为楚菜,但是还有部分市民则表示希望鄂菜改楚菜不要仅仅停留在炒作,用武汉话说就是‘闹眼子’。对此,我也希望这次活动的主办方能够多听取广大民众的意见,不要把活动停留在表面,仅仅就是换个‘马甲’,而是把更名当做湖北餐饮行业的一场革命。”
图邹志平
在此次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推动“楚菜”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目前餐饮行业遇到了很大的困局,成本的持续上升导致许多餐厅生存艰难,此时正需要大型活动来刺激一下疲软的市场,拉动餐饮消费;二是鄂菜更名楚菜顺应了湖北大势;三是作为湖北人,盛楚八百年,历史上湖北最鼎盛时期也是出现在楚国,因此,悠久的楚文化历史,给湖北餐饮创业者创造了更名的文化、政治和历史意义。
今年,7月21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在省政府网站上发布了相关文件。
文件称,楚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味特色鲜明,产业初具规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楚菜产业发展,其延伸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农业为基础、餐饮业为核心、食品加工业为主体、旅游业为载体、会展业为平台、物流和信息产业为支撑、职业培训为动能,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仍存在着楚菜品牌提升乏力、产业化程度偏低、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等不足。
文件指出,当前的重点工作包括规范“楚菜”名称:将湖北菜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楚文化是荆楚大地的根,楚菜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要充分挖掘荆楚饮食文化,加强楚菜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楚菜理论体系,讲好楚菜故事,提升楚菜知名度,叫响楚菜品牌。该工作的责任单位为省商务厅。
另外,文件提出加强楚菜文化研究:进一步凝练楚菜文化特色,丰富楚菜文化内涵,传承楚菜文化精神,增强楚菜文化创造力,推进楚菜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不断提升楚菜文化魅力。集中力量出版一部《中国楚菜大典》及系列丛书。加快武汉楚菜博物馆建设。积极促进楚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楚菜产业布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重点加强鄂中南淡水鱼虾饮食文化及养生饮食文化、鄂西南土家饮食文化、鄂西北三国饮食文化及道教饮食文化、鄂东佛教饮食文化及东坡饮食文化的建设。这一工作的责任单位包括省文化厅、省商务厅、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商学院。
梳理完湖北菜改名之争的溯源,不难发现,无论观点如何不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湖北菜文化底蕴深厚,更名不仅仅就是换个“马甲”,而是把更名当做湖北餐饮行业的一场革命,让更多的人在品尝荆楚佳肴时,还能领略到湖北人的智慧和荆楚文化魅力。
来源 | 长江日报、人民网、楚天都市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