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年会不能停!》火爆全网之后,以“对齐颗粒度”为代表的职场网络“黑话”成功出圈。
颗粒度基本可以等同于细节程度,颗粒度越小代表细节越多、越详尽。对齐颗粒度则是让各方都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细节信息。
今天要谈的这部名声在外的西班牙犯罪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讲的就是一个律师和犯罪嫌疑人通过不断对齐颗粒度,用谎言编织陷阱,用事实还原真相,层层推进,无限反转、拨云见日的精彩故事。
影片中律师古德曼不止一次要求嫌疑人艾德里安,如实讲出所有事实,专注于细节,用细节增加可信度。
直到最后一层反转到来,撕下所有谎言的面具,才能更加体会到专注于细节的真正用意。
古德曼和艾德里安自始至终都在用谎言去接近真相,这就造成了影片数次逻辑自洽的精彩反转。
由艾德里安被卷入一起密室杀人案开始,再到引出另一宗车祸杀人沉尸案,古德曼在博取艾德里安信任的同时,也在伺机而动,准备最后的致命一击。
影片对细节的把控不仅体现在人物字字有玄机的对白和不易被察觉的瞬间表情变化。也在于对如打火机、手机、报纸、照片等道具上的精心设计。
此外,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的细节描绘也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一点。
无论是用谎言隐藏真相还是用真相揭穿谎言,都是在竭尽全力在细节层面争锋相对。
谎言需要大量的细节去掩盖和修饰,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更多虚假的细节去为谎言增加可信度和欺骗性。
真相则更不必说,深挖细节才能找出谎言的漏洞,事无百密,总归会有一疏,找到一个无法令人信服或者一定为假的细节,就有可能让所有谎言不攻自破,让所有疑惑迎刃而解。
悬疑片的悬疑感往往是需要大量的细节做铺垫和对比,但悬疑片的魅力却不仅仅在于猜出每一次反转的全貌或者推理出剧情的真相。
通常来说,悬疑片的结尾至少会给出一个相对清晰且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但这不等同于看一部纯侦探推理小说,需要还原所有的真相,识破所有的骗局。
这样的观影体验无疑是有负担的,过度紧张的,也是会大大削减影片的戏剧张力和艺术魅力的。
无论能否猜得到结局,且把影片看完,从中感受到多少,了解到多少,都会是最真实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都会是独一无二的视听体验。
都说这是一部冷门高分电影,但其实《看不见的客人》在2017年登录中国内地院线以后,一举拿到了1.72亿的票房。
这对一部西班牙小成本电影来说,已经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了。
这是一部看完以后头皮发麻、记忆深刻、回味良多却又不会看不懂、看不进去的商业片,也是为数不多让我不忍心剧透,只想着推荐给所有悬疑片、侦探推理片的电影爱好者的经典佳作。
能把一个大部分时间只有两个人的对话和回忆,全片不过四个主要人物和重复性、相似性片段很多的故事讲得如此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实属难得。
可能这也就是《看不见的客人》在7年之内被四个国家四次翻拍的重要原因之一,堪称“”电影翻拍界”的顶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愿您生活愉快,幸福常在。点个关注,点亮红心,您的支持就是我日更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