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头窜动的车站附近,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位儿童引得路人频频回头。
事情是这样的,女孩儿因为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便引来了她母亲的大声斥责:“你现在都六年级了,怎么还不懂事?老师不是教育你父母挣钱很辛苦,不应该乱花钱,应该替父母分担,勤俭节约吗?”女孩儿委屈得不敢吭声。
“不懂事……乱花钱……替父母分担……勤俭节约”这些字眼像一把刀一样深深地刺痛着我,我也是从小被母亲“哭穷教育”所养大的孩子。
从我记事开始,她就总是不停地给我强调:父母没什么本事,挣不到钱,挣钱很辛苦。
给我强调:你能干什么,你不能干什么。
所以从小就受到的限制思维,导致我一直感觉自己很自卑。
我在上初中之前一直都没有零花钱,上了初中读了住校也只有够我生活的生活费,没有闲钱,甚至每个月伸手向母亲拿钱,也觉得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我总是很认真地学习为了拿到奖学金,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卑,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
母亲告诉过我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家不比别人家,别人家父母有能力,可以挣钱,你爸妈就没有那份能力,你也没有那个命。
所以打小我就挺怕与别人交流,怕自己出生卑微,怕自己配不上。
不敢爱不敢恨不敢迈出第一步成为了“哭穷教育”中的孩子最大的问题。“你没有钱……穷……别乱花钱……”这些敏感的字眼最后在孩子心中就会化为:别做了,我不配。
一味地对孩子哭穷真的会让孩子更早地懂事吗?更早地知道替父母分忧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严重的只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过不去的一道心坎儿,一路上对内变得忧心忡忡,对外变得自卑不已,更甚者会对家人失去安全感,而把钱作为自己的安全感。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就演绎了很多的细节,克里斯在生活穷困事业不顺的阶段,带着儿子睡地铁站、睡福利院,白天一个人打拼,但他从来没有给孩子传递任何负面情绪,也没有对孩子哭穷,相反他给孩子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聪明的父母会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哭穷、抱怨、训斥来让孩子害怕自己,扭曲孩子的事物取向。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需要告诉他们的应该是:一切都会通过我们的双手变得更好的!
应该多给他们陪伴,多多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世界,而不是两人相对时开口就是“苦”“钱”“难”。
优秀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不是一味地满足或者抱怨,他们会给孩子承诺,并且努力地去实现它,以身作则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需要教导,但教导绝不等于训斥!
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像一剂润滑油、强心剂,会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推波助澜。
这才是作为父母应该追求的,除了成就孩子,也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