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从来没给娃吃过偏饭儿,娃转眼到了五年级,小学时光紧迫得沙漏一样哗哗流着。该辅导了,尽尽义务。
短信里看到有写人物外貌的小练笔,赶紧发消息:别的作业往前赶,作文留到我回去。回到家问娃写谁?娃说:“写妈妈。”
辅导一个孩子跟辅导一个班的孩子没什么不同,首先了解起点,简而言之,先拉出来溜溜,让问题乖乖浮出水面。我只提两个要求:一按顺序写,二最好用上恰当的修辞。
于是初稿如下:
我的妈妈就是个绝世大美女,她身材适中,不胖不瘦,穿上正装就是一个一本正经的教师。她的发型很好看,朴素的马尾辫。眉毛像用毛笔写的“一”字。关键是两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戴上眼镜显得更加文雅,可是她一般出门不戴眼镜。妈妈有个适中的鼻梁,适中的嘴巴。看到了吧,我的妈妈是不是很好看?
问题出现了吧?
按顺序写了吗?没错,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有修辞吗?有!
看似达到了要求,可是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分享我的辅导原则:理论少讲,案例说话,问题引领,孩子自悟。
我百度了一段还能凑合的范文给他。
针对范文提出问题
1.单纯写外貌的都写了什么?
2.外貌描写反应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3.外貌除了五官和身材还写了什么?有什么用?
娃着实思索了一番,跟我分享了他的发现:片段里单纯写人物外貌的就两个部位:眼睛和嘴,足以反映出人物的严肃。除了外貌还写了动作,神态,表现出讲台上下截然不同的老师形象。
欧了,该语文老师出场了~
记!人物外貌描写三字箴言:准、精、深(我灵机一动,临时总结,多么机智啊!)
娃初稿里如果说写的是一位妈妈,那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妈妈。这么多年孩子们写人的眼睛永远闪闪发光四个大字——“炯炯有神”,写嘴永远是“樱桃小口”,写小孩也大部分是“苹果一样红红的脸蛋。”为什么???观察不细,不知道什么样;积累语言太少,不知道怎么写。这就是不准,写出来的不是要写的。
多年养成的习惯,娃们爱凑字,应该不应该的都洋洋洒洒写上去,旧时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让人无语。老师也脱不了干系,我就曾要求孩子们必须达到多少字。一篇好文真的靠字数来衡量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作文教学规定建议多少多,唯独没有字数要求。精,写该写的,写有用的,写最有价值的。
深,不容易理解。我拿范文举例。课文里写少年闰土外貌,加了他瓜地刺猹的动作,恰如其分的乡村少年形象脱颖而出。杜老师台上台下神态动作判若两人,一个热心执教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娃懂了,写外貌不一定就是鼻子眼睛。
我没有单方面说教,只是跟他聊范文。都写了啥,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该写妈了,一脸茫然~
看到了吧,真的不是你讲了娃就能懂,不结合实际,多少理论都是纸上谈兵。
我说“看我看我”。一通挤眉弄眼,撅嘴吐舌,搔首弄姿,怪样频出。眼镜摘下来戴上,再摘下再戴上。娃笑得前仰后合。
“哪个部位最有特点?”“眼睛”——就写眼睛。
“想想有什么代表性的事来写眼睛?”
“这会讲课,比较严肃。”
“什么时候眼睛最不严肃?”
“那天爸爸讲题的时候!”
齐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