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得有个名叫晓丽的女孩子,她用不幸的过去折磨自己,以至于丧失了现在能得到幸福的一切机会。她在痛苦和懊丧中生活了许多年。她生有比较严重的兔唇,因此躺着不敢见人。
多年以来,好的性格受到压抑,脾气暴躁,甚至完全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她没有任何朋友,因为她觉得谁也不会同一个相貌如此“丑陋”的人建立友情。
她想方设法躺着在家,更糟糕的是,她以尖刻、防范的态度使人们疏远她。
外科整形解决了她肉体上的问题。她试着调节自己,开始与人们和睦相处,但是发现过去的经历阻碍着她。
她觉得,虽然自己的容貌改变了,却交不上什么朋友,也不感到快活,因为大家不会原谅她手术之前的所作所为,因此她重蹈覆辙,像过去一样感到不幸,直到她不再谴责自己过去的行为,不再沉溺于对往日不幸遭遇的回想时,她才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责备自己过去的过失和错误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可能使你想改变的行为延续下去。如果我们一味纠缠在过去的错误上,并且愚蠢地得出结论说,“我昨天失败了,因此今天必然要失败”,那么,过去造成的错误会对目前的行为产生恶劣的影响。
不过,这并不“证明”潜意识的反应模式本身有重复和延续的力量,也不是说,我们非要把埋藏了的失败的记忆“彻底根除”以后,才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根源是我们的意识,思维的心理,而不是我们的“潜意识”。
因为我们所下的结论和选择我们注意的“目标意象”,是取决于我们个性的思维部分。我们改变主意,停止给“过去”输入能量的那一瞬间,过去及其错误就失去了控制我们的力量。
(二)
罗素在《争取幸福》一书中说过:“我并不是生下来就幸福的人。小时候,我喜欢的圣歌:‘厌倦了城市,背负着我的罪恶受苦’。……青年时代,我厌恶生活,几近自杀的边缘。不过我学习数学的欲望克服了自杀的念头。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相反了。我热爱生活,简直可以说,每过一年我对生活就更多一层爱恋……。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对自己的过分关注越来越少。同其像受到清教教育的人一样,我过去有一种习惯,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罪恶、愚昧和缺点之中。我对于我自己来说,无疑就是一个不幸的活标本。渐渐地,我学会了对我自己的缺点无动于衷,开始把注意力日益集中在外在事物上,注意世界上的各种情况,各种知识,以及我所关心的那些人。”
在这本书里,罗素谈到改变以错误信念为基础的那些自动反应模式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技巧来改变潜意识的幼稚暗示,甚至改变潜意识的内涵,都是完全可能的事。当你因为某种行为感到懊丧,而理智告诉你那并非是邪恶时,检查一下懊丧情绪的起因,详细地向自己说明这些起因的荒谬之处。让你的意识信念充满活力,不要满足于理性时刻和非理性时刻的交替,要仔细审查这种非理性,同时下决心对它予以蔑视,不允许它来主宰你。只要它把愚昧的思想和感情强加于你的意志,就把它连根拔起来,清查一下,然后丢在一边。不要做一个优柔寡断、在理性和愚昧幼稚之间摇摆不定的人。
(三)
我有一个朋友是推销员,他一见到“大人物”就“吓得要死”。他跟我谈过一次话以后,就克服了这种恐惧与紧张。
我在谈话时问他:“你见到一个大人物时,是不是愿意四脚着地爬进他的办公室里、拜倒在他脚下?”
“当然不愿意,”他气愤的说。
“那么你为什么在心理上卑躬屈膝呢?”我又问他:“你进一个大人物的办公室时,愿意像个乞丐一样伸着你的手,乞讨一角钱去买咖啡吗?”
“当然不愿意。”
“你明不明白,你过分关心对方是否赞许你,这本质上就等于乞怜于人?你难道不明白,你这样做,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他的赞许,乞求他把你当人看吗?”
改变信仰和观念有两个重要手段,每个人几乎都恪守他自己的“标准”信念,这就是:
1、感觉或相信自己能够做份内的事情,表现自己的特色,有一定的独立性;
2、相信内心有一种东西是不允许受到侮辱的。
(四)
一位老农夫说到他一天之内彻底戒烟的事。那一天,他把烟草忘在家里,回家去取要走两公里,路上,他“算出”自己屈辱地被一种习惯“支使”着。他不禁勃然大怒,转过身又朝田野走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抽过烟。
你是否发现自己欺骗了自己,贬低了自己——不是因为某一个“事实”,而仅仅是因为某一种愚蠢的信念。如果真是这样,就要努力唤起轻蔑甚至愤怒之情。轻蔑和愤怒有时候也可以解除错误观念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