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方法概况
由于抗日战争局势紧张,经济条件不足和医疗水平的相对落后,东江纵队缺少稳定、权威的医疗后方。为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医务人员因陋从简,就地取材,自制或寻找替代品。同时,由于缺乏充足的药物补给,医疗人员采用土洋结合的治疗方式,每到一个地方就上门访问民间医生,采集土方偏方,用中草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医疗器械少得可怜。尽管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仍积极寻找医疗方法救治伤员。
如采用普通盐水消毒、将棉被撕成小块经洗净,严格消毒后当药棉使用、将衬衣撕成布条取代绷带用于包扎、将用过的棉花,纱布,绷带等收集起来洗涤干净,煮沸消毒后进行重复利用、将用钝了的注射针头磨尖进行重复利用、用瓦罐代替消毒锅、用削尖的竹片代替镊子或探针、用消过毒的石头片代替止血带、用捣烂的生姜代替消炎药、用香蕉麻代替绷带、用高温煮沸的剃头刀代替手术刀、上山采摘黄狗毛头,用它的毛代替棉花,经食盐消毒后给伤员洗伤口等。



感人实例——用嘴帮忙疏通排尿
“1943年,排长黄秀同志在龙岗圩通日本鬼子战斗中腹部受重伤,肠子流了出来。女卫生员易炴兰冒着弹雨冲上前去抢救,包扎后立即把他背下战场,躲进山边的一座炭窑里。这时部队已经撤走了。晚上,黄秀伤势恶化,小便排不出来,膀胱肿胀,痛苦异常,几次休克过去。易炴兰知道,伤员的尿液排不出来就会中毒死亡。因药箱里没有导尿器,作膀胱按摩又没有效果。为了挽救阶级兄弟的生命,这个年轻的姑娘毫不犹豫地伏下身去用嘴直接吸吮伤员地尿液,吸了一阵,淤塞在膀胱里的尿水终于被一口一口吸了出来,黄秀同志得救了。他苏醒后叫了声“兰姐呀兰姐……”,便感动得泣不成声。”
——《东纵传人》


(二) 土洋结合,采集土方偏方,侧重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艰难岁月里,由于东江纵队长期分散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部队缺少稳定的医疗后方和充足的药物补给,医疗卫生工作困难重重。部队打到哪里,医疗人员就上门访问民间医生,采集土方偏方,用中草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东江纵队跟随民间医生采摘青草药、中草药并将其研制成丹、膏、丸和散。以下是常见土方偏方:
1.多年肾结石处理方法:车前草加绿豆以便利尿,促使结石从尿中排出
2.治疗夜盲症:缺乏鱼肝油,用猪肝加锅底炭混起来蒸煮食用
3.预防夜盲症:松树叶煮水食用
4.消炎:缺少雷佛奴耳水,用山上采摘的黄果子(白婵花仔)加生理盐水煮沸敷伤口
5.感冒发热:用金银花、地胆头、盐桑柏、青竹叶等青草药治疗
6.退高烧:用鸡蛋排除身体热毒,用草药煎水熏身,和草药煮水喝,多管齐下、用煮沸消毒的石灰水敷伤处降温
7.治痢疾:凤尾草煎水
8.治腹泻:鸡屎果叶炒米煎水
9.治烂脚:苦楝叶煎水
10.治脚气:眉豆煲蒜头
11.清凉饮料:崩大碗、田冠草煮水
12.清暑解热:上山采摘韭干菜、老耳、田贯草等草药,用大锅煮、小锅煎,煎成汤药,给病人大量饮用。同时,给病人手臂做局部冷敷
13.治贯通枪伤和粉碎性骨折:自制药膏敷在伤口
14.恢复肌体活动能力:捣烂生鸡肉加五加皮配六十度米酒调和敷在伤口
实例:
“1941年,东莞大队指导员韩藻光同志在战斗中肱骨被打断,伤势重。医务所长周昆走访民间,用捣烂生鸡肉加五加皮配六十度米酒调和敷在伤口,敷伤口一昼夜,起到了恢复肌体活动能力的作用”
——《东纵传人》
15.治烧伤:生油浸纱布和凡士林纱布一起敷伤口
实例:
“中队指导员徐慧常同志在肖边战斗中被敌人放火烧伤,面部,腹部烧伤面积很大,头发、眉毛全烧光。医务人员用生油浸纱布和凡士林纱布一起敷伤口,加上细心照料,使创面一直没有感染而迅速治好。”
——《东纵传人》
16.颈部负伤:“中西结合”治疗,内服中药松筋藤,外敷消毒凡士林纱布
实例:
“中队指导员陈一民同志颈部负伤,神经受损,也是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即内服中药松筋藤,外敷消毒凡士林纱布,效果很好。”
——《东纵传人》
17.治炸伤降温:用煮沸消毒的石灰水敷伤处降温
实例:
“1943年三大队队部张继同志在自制炸药时,不慎被炸药炸伤面部、胸部和手脚,高烧昏迷。卫生员韦世珍用煮沸消毒的石灰水敷伤处降温,减轻了伤员痛苦。”
——《东纵传人》
18.治肚疴肚痛:用车前草、马齿苋、野牡丹、番石榴叶心等草药煲水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