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针挑疗法 简易速效的针挑疗法 针挑疗法也称挑治疗法、针刺疗法或挑病筋疗法,是用特制针或缝衣针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部位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质(此即病根所在,淤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丛生;而健康人则没有,一挑即出血),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简易外治疗法。它由远古的砭刺法和络刺发展而来,是通过刺激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物理刺激疗法,具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此疗法历史悠久,操作简便,安全根治,无副作用,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可有效治疗胃脘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肩凝痛、落枕、坐骨神经痛、痔疮、疳积、急性结膜炎、痤疮、淋巴结结核、癫痫等疾病。 (一)历史渊源 针挑疗法源于古老的砭石、砭针。砭石疗法发端于250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盛行于商殷时期,伏羲“尝百草,制九砭,以治民疾”, 古时名医秦越人在古卢国以砭(碥、扁)行医,名声鹊起,加之东夷图腾玄鸟,故民间称神医扁鹊,他用针石疗救虢国太子,使其“起死回生”。针挑疗法历史悠久,但从古至今多以祖传口授的形式流落民间,无人整理发扬,故历代针灸书中无记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郭右陶排除外界干扰,不怕被同行讽笑,把民间挑、刮、放血等治疗痧胀的方法加以总结,写成了《痧胀玉衡》。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使用针挑法、针刺法。清同治四年(1865年),吴尚先因为见到民间很多治疗方法效果甚佳,也排除一切困难,对民间各种外治疗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成了《理瀹骈文》一书,介绍了不少民间挑治法。 (二)治疗原理 从中医学的角度及临床实践的效果来看,皮肤的分布与经络紧密相连。《素问?皮部论》曰:“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经脉有十二条,皮部也随之分为十二部分,称为十二皮部。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皮部是“卫气所留止”。卫气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卫外而为固”、抗外安内的作用。皮部借以“卫气”的运行和经络的传导作用,起到对外接受信息、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 按中医学理论,人体一切变化反应,是“卫气”通过自控调节系统作用的结果。而皮肤则是“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素问?五脏生成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灵枢?禁服》)。因此,皮部在人体生理病理和诊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皮肤的特定位置给予适当的针挑刺激,是属于一种良性的治疗性刺激,可以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推动血行,使阴阳调和,调动体内一切积极因素,与疾病作斗争,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功能作用 针挑疗法在临床上有如下的作用: 1.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治疗痹证、面瘫、劳损跌打后遗症、头痛和腹痛等痛症,以及由于经络阻塞所致的多种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挑治疗法也能改善人体血管微循环。 2.消炎解毒、清热消肿:治疗血毒斑疹、风火眼痛、火毒蛇气、痰火结核、疔疮疖肿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挑治疗法还有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3.祛痰解痉、软坚散结: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面痉、瘰疬、瘿病,以及皮下结节等病症,都有较好疗效。 4.调和阴阳、健脾开胃:对阴虚阳亢的甲亢、阴阳失调的神经官能症,以及脾阳不振、运化失职的疳积都有较好的疗效。实验证明,挑治疗法能使升高的基础代谢率降至正常;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四)治疗特点 1.挑治疗法是一种浅刺法,它的刺激点虽遍布全身,但挑刺的深度只限于皮部,最深也不超过皮下筋膜层,所以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 2.所用工具十分简单,凡是硬度较强的圆利针、缝衣针、不锈钢小锥子,以及各种特别的针具都可以使用。 3.刺激手法是以横刺挑提、牵拉摇摆为主,或者在皮层挑出一些白色纤维状物质(此即病根所在,淤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丛生;而健康人则没有,一挑即出血),一一挑断,挑尽为止。创口极小,很快愈合。 4.在取穴方法上,除与针灸取穴法相同外,还强调选取皮部的病理阳性反应物“皮肤异点”,作为挑治的中心点。 5.适应症广泛,能够根治很多内外疾病,不复发。 (五)治疗用具 (1)缝衣针:大、中、小号各若干枚。适用于各种针挑法,特别适用于挑病筋法。 (2)不锈钢圆利针:是一种特别的针,分针柄和针体两部分,犹如锥子。该针持针方便,便于用力。适用于挑血法、挑摆法、挑拉法等粗挑动作。 (3)不锈钢钩针:分针体和针柄两部分,前端弯曲成钩。用力方便,适用于挑提、挑摆,用时不易滑脱。 (4)巾钳:即外科用的巾钳。有各种规格,最适用于挑提、挑摆、挑拉法等。 (5)2%碘酊、75%酒精若干毫升、消毒棉球、胶布。 (六)挑治部位 针挑的部位、穴位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机制和原理与针刺疗法一样。 操作前首先要选择针挑点。针挑点是针挑疗法的刺激点,简称“挑点”或“针挑穴点”。它是针挑法在人体施术的具体位置,是针挑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固定针挑点和非固定针挑点。前者又分经穴针挑点、分区折算针挑点、头皮针挑点;后者分皮肤异点、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脉络点等。由于挑治疗法的发展,挑治点不断增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经穴挑治点、异常反应点。 经穴挑治点即针灸所用的穴位,内脏病变多用其俞募穴,后面有详细介绍。 异常反应点是疾病在体表的病理反应点。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和内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体内有病可以在相应的体表上出现异常反应点。反应点的种类很多,有皮肤斑点、疹点、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和脉络点等。在这些点上进行挑治,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异常反应点的特征 (1)斑点:其形如斑,与表皮相平,抚之不碍手,形状大小不一,有如针帽、芝麻,颜色有红、黄、蓝、白、黑、褐、紫等,以红、褐、白多见,多无光泽,压之多不退色,无压痛。 (2)疹点:其形如疹,凸出表皮,抚之碍手,形状大小不一,多如沙子、芝麻,有红、紫、白三种颜色。 (3)异感点:即皮肤异常感觉点。一种是自发性痛点,另一种是加压后才发觉异常的异常压痛点或麻木点。 (4)颗粒点:患者皮肤或粘膜上的一种颗粒状的病理反应点。它的形状多为圆形,顶稍平,皮色微红或白色,大小如芝麻、绿豆。颗粒内含有少许白色如米饭状的分泌物,挑破可取出像半粒米饭大小的粘胶物。 (5)结节点:患者某个区域或点线上的皮肤或皮下出现的结节状病理反应物。形状不一,多数是圆形、椭圆形,也有条索状。大小不一,有绿豆大的,也有花生米大的。推之稍移或不移,质韧硬,压之有痛感或不痛,在其上即为结节挑治点。 (6)脉络点:人体因为病理变化而引起体表浅在血管形态色泽变异的一种病理反应现象。有的特别显露充盈,有的扭曲挛缩;颜色有红、紫、黑色之变。 2.异常反应点的好发部位 (1)一切热性病、流感、痧症,在胸、背、颈前后和肘胭窝部位常有异常反应点出现;如果血液热毒炽盛,可出现瘀黑斑块。 (2)肺病患者,如属湿热者遍身可见白痦,温热病邪向外透发时可出斑疹;如果是慢性肺痨,每见胸、背部留下一至数个血斑。 (3)心脏有郁热瘀滞者,在胸背部和肘部内侧有红紫疹点,舌尖有芒痧。 (4)肝脏有湿热血瘀者,在胸背和颈前区可有红斑、紫点,掌部有红斑如朱砂,压之退色,又名朱砂掌。 (5)肾脏湿热内困或湿热下注膀胱时,多在腰骶部、腘窝附近,腹股沟和外阴部出现异常反应点。 (6)脾胃湿热者,可在下肢胫前内侧出现湿疹,脾虚不能统血兼挟湿毒者,可在全身出现异常反应点。 (7)痔疮患者,多在腰骶部出现异常反应点。 (8)眼部病变多在背胛区、耳部出现反应点。如属脾肺积热而夹风者,可见上下眼睑内有累累如砂的痧点,名为沙眼。 (9)体内有寄生虫时,眼巩膜常出现蓝褐色斑,腮颊内有红斑,面部有血斑。 (10)阑尾炎患者,常在右下腹部、足三里、大肠俞等处有压痛点。 (11)腰痛患者,多在阳关、腰眼、髂窝等处有压痛。 (12)女子白带过多或男子手淫者,常在臀部和尾骨尖处有异感。 总之,很多疾病都会在体表出现异常反应点。一般内脏病的反应点,多在背部和腹部。 3.异常反应点的寻找方法 (1)眼看:将病变的好发部位充分暴露,光线要充足。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如果在预定的范围内找不到异点时,应扩大寻找范围。 (2)手摸:即在可能出现异感点和部位用手摸、指压,寻找疼痛或麻木区。 (3)仪器探测:用仪器探测异常的穴位或异常的反应点。 4.临床意义 既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之用,又可作为挑治的部位,以治疗相应的内脏疾病。 (七)准备工作 1.体位:按照处方所选的穴位要求,安置好病人的体位。要充分暴露针挑的部位,并便于术者操作,同时病人要舒服,能较长时间不移动体位,以利手术进行。 2.定点:按处方找出挑治点,确定下针的具体位置,轻轻压一个记号。 3.消毒:病人的挑治部位,术者的手和针具器械均须消毒。 (1)挑治点皮肤的消毒:可用2%碘酊涂搽,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拭擦干净,拭擦时应中心向外绕圈拭擦。消毒后避免再接触污染。 (2)术者的手部消毒:先剪指甲,用刷子肥皂把指甲缝及指头充分洗刷干净,然后用2%碘酊涂拇、食指腹,再用75%酒精洗净,戴上消毒手套更为妥善。 (3)针具器械的消毒:用2%煤酚皂溶液浸泡2小时,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之后使用,或用煮沸10—15分钟的方法消毒。 (八)操作方法 1、持针方法 针具不同,持针方法也各异。现以两种常用的持针方法为例加以介绍。 (1)细针持针法: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指头与针体垂直,握住针体后部,留出全针1/3长的针尖部分。 (2)粗针持针法:因为粗针的手柄较长,可充分发挥手掌和五指的作用。将针柄置于右掌,四指握紧针柄,拇指顶住针身的中部。这样持针,便于用力挑提、摇摆。 2、进针方法 (1)快速进针法,包括快速穿皮法、浅刺速提进针法。 ①快速穿皮法:用左手固定挑点的皮肤,右手持针用力迅速地穿过皮层。常用于挑摆法的进针。 ②浅刺速提进针法:这种方法进皮很浅,约1~2毫米,几乎是一种压进法。方法是:针尖刺入皮肤,旋即提起,把皮肤挑断,如“蜻蜓点水”,分多次把针口挑大、挑深。此法常用于挑点、挑脂、挑血等。 (2)慢速进针法:术者右手持针,针体与皮肤平行,针尖对准挑点的中心,左手食指将挑点的皮肤向针尖轻压,同时,右手将针尖向前缓缓推进,这样,针尖便会顺利地穿过皮肤,每次穿的皮肤不要过多,过多则难穿透。此法常用于挑筋。 3、挑治法的基本动作 (1)刺:即把针刺入皮肤。常用于各种针挑法的进针和刺血。 (2)挑:是指针尖刺人皮肤后再向上提起的动作。挑的动作几乎贯穿于全部挑治手术之中。 (3)提:提和挑的动作差不多,其不同之处在于挑是用细针进行,而提则是用粗针以较大的力把皮肤提起来。针和挑点的皮肤呈垂直方向,做上提下放的有节奏的动作。 (4)摇摆:即提起后再做左右或前后的摇摆动作。 (5)牵拉:针体只朝一个方向拉动,用一拉一松的动作进行。 以上五种方法较为常见,此外还有旋转、震颤等动作。 (九)常用挑治术 1、挑筋法(又称截根法,都容易引起误会,应称为挑病筋法或截病根法): 选好挑点后,进行消毒,用细长而足够硬度的针(缝衣针或特制的挑针均可),慢进针,当针尖进入皮肤后,挑破表皮,便可挑出一些稍具黏性的皮下白色纤维状白丝(此物非筋非肉、来历不明,健康人没有,一挑就出血;只有病人才有,而且不出血、不很痛。此物堵塞经络,气血不通,故不出血,挑干净后才见血,症状消失,如释重负,疗效神奇,可惜无人研究)一一挑出或拔断,直至把针口内的病丝全部挑完为止。然后再挑另一病点,每次可连续挑多3-5个点。 临床应用:由于动作柔和持续,适用于体质虚弱者或慢性顽固性疾病。例如慢性肠胃炎、消化性溃疡、风湿痹痛、各种软组织的损伤后遗症、内脏疾患、甲状腺肿、慢性淋巴腺肿、眼底病、沙眼、反复发作的麦粒肿和肩疮等。 2、截病根法(同上) 用挑的作用,在挑点上从浅到深,一层一层快速地将纤维状物挑起,再将其挑断或切断,但不需拔出纤维的一种针挑法。 操作方法:选用较粗的缝衣针或特别的圆利针。定点消毒后,术者左手拇、食指张开,固定挑治部位,右手持针对准挑点的中心,用挑筋法从浅到深,将皮下纤维(根)挑起,用力挑断,挑割留下的残端不用拔出。如此往下挑割至无根可挑为止,针口可以大一些。挑毕,消毒针口,用纱布敷贴保护。 临床应用:截病根法与挑病筋法相似,但动作较粗快、简单,伤口较大而摇摆动作不多,适用于腰背及躯体外侧皮肤较厚的部位,多用于治疗背痛、腰痛、痔疮、疥肿、痧毒、慢性支气管炎、皮炎以及淋巴腺结核等。挑背俞穴也常用此法。 3、挑刮法 一种先刮后挑的综合挑法。 操作方法:先在预定的体表上压刮皮肤,使之充血,透出隐伏的痧斑(挑治点),然后改用挑法,把痧斑挑破出血(或挑病筋)。或用手掌蘸清水拍打皮肤,显示出异常点或斑点,再行挑治(古城峒村的四奶奶挑筋治麦粒肿即用此法)。 临床应用:此法多用于外感热病和痧症。有透痧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 注意事项:刮皮时要先轻后重,从上而下,顺利而刮。当痧斑透露时,则可停刮,改用挑法。如无痧斑显露,可能是刮力不足,或是病非热毒。前者应加大力量多刮几下,后者则不要再来回乱刮,可改用他法。 4、钳痧法 与挑刮法相似。不同的是挑刮法是先用刮法使皮肤充血透痧,再加挑痧;而钳痧法则是采用钳拧法使皮肤充血透痧。钳痧的手势是以右手的中、食指构成一个蟹钳形状,蘸些盐水或开水,对准要钳的皮肤顺序而钳,一拉一放,反复几次,皮肤局部便有充血发瘀现象,热毒越重,皮色越易瘀黑。非属痧斑热毒重症则不易发瘀。 5、捉慓蛇法 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捉拿(或用右手拳尖压刮)患者肌肉丰满的部位(常在上臂内侧、胸大肌、背胛区),如立即隆起一条蛇形样物者,即称慓蛇。如是慓蛇症,被捉拿处可出现索状如蛇的凸起,应瞬即改用钳痧的手势钳捉住这条“蛇头“,把它拉起来,拉起到一定程度时再让它从手钳中滑脱,从蛇头钳捉至蛇尾(先露者为头,后露者为尾),如此捉拿几次。直至被钳处的慓蛇再试验不再隆起为止。如此,一处一处按顺序捉拿完毕。这种方法叫做”捉慓蛇法“。 6、挑点法 用针尖对准身体的某一部位做快速挑提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对准身体一个挑点的中心,做快速进针并快速挑破皮肤,不加摇摆牵拉动作,是多种挑法中用以破皮开口的常用方法。 临床作用:此法常用于挑脂、挑络放血、挑痧、挑马牙、挑羊毛疔、挑痔、挑颗粒、挑小结节等。 注意事项:挑点下针不宜太重,一次穿皮不要太多,以快速的动作,把要挑的皮肤或颗粒分次挑破剔除。 7、挑络放血法(即刺血疗法,详见第二章) 用针挑破络脉,放出适量血液的一种挑治方法。又称刺血法或放血法。 操作方法:此法所挑的部位是体表的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如颞浅额支静脉丛。挑治的原则是:以挑为主,以摇为辅。即开始第一针穿皮要稍多一些,摇摆1分钟左右,再用力将皮肤挑断,用碎针挑法挑到一定深度,让血管渗出或流出一些血液。也有不用摇摆的,如挑耳背络脉,只用挑点的方法在络脉上进行挑治放血,在挑络过程中,定点一般选在血管分支的地方,每点距离约一横指。脉络明显充血或搏动者,应从远端挑到近端;如果脉络不显露,按摩拍打后,仞难以定出血管位置时,则应从近端顺序挑到远端,这样血管会随着挑摇的刺激而逐渐显露出来。若是挑“红筋”“蛇气”时,应先挑蛇头,以挫其势。 临床应用:此法主要用于挑络脉上的刺激点,如偏头痛挑颞浅动脉额支的刺激群;治白喉在耳背的大络放血;高血压病在耳根络脉刺激点上放血;痧胀症在四肢弯曲处的青筋放血等等。此法有通经、活络、祛瘀排毒作用。 注意事项:(1)挑络必须刺中血管。(2)血管有大小,挑小的毛细血管可以挑刺脉络放血。较大的血管只宜挑破一点,不宜全部挑断。血管挑破大小,要视其出血程度而定。出血量的多少,又决定于病情虚实与治疗剂量的需要,适可而止,过少起不到治疗作用,过多又会造成损伤的后果。出血量由1—2滴至1—2毫升不等。(3)挑后要保护好伤口。(4)术者的手也要注意消毒,皮肤不要有破损,如有破损,要避免被患者的血沾染伤口,最好戴上手套,以防感染。 8、挑羊毛疔法 操作方法:在患者背部寻找病点(毛孔凹陷,周边有一红圈,红圈多有一缺口,压之褪色,点中的毫毛竖立挺直,有如钉子钉在皮孔上,故名。如果把毛轻轻拔出,毛根部常有一条粘性似羊毛状的细丝被拔出来),局部消毒后,用缝衣针或其它针具,用针尖轻轻横斜刺入挑点的毛囊根部,注意不要过深过浅,最好刚刚刺中毛囊,用柔力挑起毛根,这时毛根随针而起,毛囊伴有一条带有粘性的线样物随之而出,这条线状物便是俗称的“羊毛”了。如果一次未完,可如法再施之。如果挑不出毛丝样物,也不要强求,但必须在毛根处多挑几下,作破坏性的挑刺,挤出毒血,方能奏效。如果有多粒毛疔,应尽量挑完;一次未挑净,可分多次进行。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皮肤出现羊毛疔的患者。而出羊毛疔的病人,多见于风热夹毒症,如病重性感染、重感冒、阴虚火旺和肝郁气滞的甲亢等。羊毛疔很可能是一种引起毛囊或汗腺周围发生炎症的病理反应点,好发在颈前胸背。挑羊毛疔有开窍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注意事项:(1)寻找羊毛疔时要注意手轻眼快。因为大力按压皮肤,羊毛疔周边红圈便会被压退,从而增加了寻找困难。正确的方法是先在体表仔细寻找羊毛疔,发现后再用力轻轻触摸检查,辨认确定。(2)下针、挑提不要操之过急,有时还要用左手拇、食指帮助拔出毛丝。因为这些粘性毛丝可能是一种炎性的毛囊、汗腺或小淋巴管,用力稍大,便会中断,故应小心行事。 【补充资料】 羊毛疔相当于急性胃痉挛,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腹痛症状。治疗方法是先用铜钱沾麻油,或用一瓷盘光滑的边缘在病人脊背两侧刮。待背部出现轻度瘀血征象,再用缝衣针针孔端在背上点,以便发现异样小点,然后用针尖挑其皮肤,拔出皮下筋膜。亦有用刀片割的,这样不彻底。此法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胆绞痛等急性腹痛症。 挑羊毛疔法,我看类似羊痘病。挑羊毛疔法,在我们侗族叫做“羊毛痧”,也有用针挑的方法,但是用针挑的缺点是:1、不能连续挑,挑多了会使人虚软;2、腰以下部位禁忌多,不好挑;3、疼痛不是儿童受得了的。 我们这里有两个更好的办法。一是外洗,用公鸡毛(不过水的),再加一点柚子叶和水煮,煮开后用这个药水洗,从颈一直洗到脚,有羊毛痧的话自己会出来的。如果再用我们本地的侗衣包裹一下,两小时后可以在衣服上看到一根根白毛了。 第二种方法就是用铜(铜钱或是其它什么东西都可以,只要是铜的就行)粘生茶籽油,烘暖后,也是先从颈部刮下来,到时就会有丝丝的白毛粘在铜器上了。这两种方法都比用针挑效果好。(贡献人:yjc54550039) 了悟子按:侗族的铜器疗法与《痧胀玉衡?序》所说的“利用钱物(铜钱)蘸油而刮”不谋而合。《痧胀玉衡》序(王庭)云: “忆昔癸未秋,余在燕都(北京),其时疫病大作。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有海昌明经李君,见之,曰:“此痧也。”挑之以针,血出,病随手愈。于是城中舁而就医者,亦日以千计,皆得愈而去。顷之,症变而为嗽,嗽甚轻,不半日随毙。时李君已出都。有知者曰:“此亦痧也。”用前法挑之,亦随愈焉。余时目击其事,归而与知医者言之,卒疑信交半,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 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利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及考诸医书,古时未有论及,后人稍有青筋之说,仍略而不详,因而求人之信者少,疑者益多。用药之方,遂置之不论。人不幸犯是症,无得全者。噫!是可悯也!” 9、挑挤法 为了挤出某些挑点内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液)、脓液和其他病理分泌物所采取的一种先挑破皮再加挤压的针挑法。 操作方法:用针挑破皮层后,再进行挤压。例如:挑刺四缝穴,是把针斜刺入挑点内约1分许,出针时和出针后用左手指对着针口方向挤压,这样,便有一些粘性黄色液体挤出。 临床应用:挑挤法常用于挑颗粒点、脉络点小结节,目的是要排出病理分泌物。对体表分布有微细血管的地方,如耳尖、指尖、鼻尖、印堂、四缝等,常用此法。 注意事项:挤压是为将病理产物排出。因此挤压前针口不宜太小,挤压时要注意顺着针口向外按压,以利祛除病邪湿毒,切勿向里挤压,否则迫邪入里,反而加重病情。挑挤脓点、毒斑时更须加倍注意。对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炎性病灶,禁止使用挤压法,以免迫毒人脑。 10、挑脂法(即挑治法的误写) 民间又称挑湿法、挑疳积法,是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即白色纤维)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选好挑点消毒,术者左手按住要挑的部位,右手持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的动作迅速挑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的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的压力,很快便会从针口冒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中残留的脂肪刮干净,取出脂肪后,针口涂上红汞,用纱布垫封压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术后要防止针口污染,五天后拆封。 临床应用:挑脂法有明显的除痰祛湿、健脾醒胃、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的作用,因此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消化性溃疡、小儿进行性营养不良和各种寄生虫病。挑脂法也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的慢性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注意事项:(1)术前术后要注意消毒。(2)注意压迫止血,未挑完脂肪小体之前,切莫放手,否则中途出血影响手术进行。(3)针口大小要适中,过小则脂肪难出,大了则伤害组织过多。 11、挑提法 在挑点上挑起一定的皮肤,垂直向上提高,至皮肤提得很紧时,又放下来,再提高,再放下,反复进行。此法不挑断皮肤。 操作方法:选好挑点消毒,用长短粗细适宜的圆利针,慢进针法进针,多穿一些皮肤,刺入皮下,然后进行挑提,一提一放,从低到高,逐步加大力量,每点大约提3—20分钟不等,不须挑刺皮肤。挑毕出针,把针口整复,消毒,纱布覆盖。 临床应用:此法常与挑位法、挑摆法结合使用,是一种加强刺激量的挑法,适用于需要强刺激的疾病,如腰腿痛、急腹症、肩臂痛等。也可用于眼、耳、面区的挑点,不过动作要轻慢些。 注意事项:(1)挑时多穿一些皮肤,否则容易挑断皮肤。 (2)频率和力量要适中,要使病人感觉舒服,不至于太痛或挑断皮肤。 12、挑拉法 在挑点上挑起一点皮肤,斜着用力向一侧拉。 操作方法:挑拉法在进针穿皮、提放用力方面都与挑提法一样,所不同的是挑提法是垂直上下运动,而挑拉法则是向一侧牵拉,牵拉的方向与病位相反。例如病位在第三、四、五腰椎时,挑拉点不是取在第四腰椎上面,而是取其病位的上下任意一端,逆病位牵拉,如此牵拉对病位影响更为广泛。 临床应用:同挑提法。 注意事项:除同挑提法外,防止突然断皮,针失控而伤人。 13、挑摆法 以左右摇摆动作为主的针挑法,这种方法只挑皮摇摆而不断皮肤,不挑出纤维。 操作方法:选点消毒后,用巾钳或粗针一次多穿一些皮提起来,做有节奏的不断的摇摆,每分钟摇摆40~80次。好像扯着皮肤按摩一样。摇摆幅度视身体各部分皮肤的松紧程度而定。皮松的摇摆幅度可大些,皮紧的摇摆幅度要小些。每次摇摆10~30分钟不等。摆力分强、中、弱三种,视患者病情而施,挑完后出针按常规处理伤口。 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各种痛症、痹症,有疏通经脉、祛淤止痛、散结活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同挑拉法、挑提法。 14、挑罐法 在任何一种挑法上加拔火罐的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先施挑法,再以这个针口为中心,加拔一个火罐。当罐内皮肤的充血程度和针口的出血量已经达到要求后,便可起罐。起罐后,擦干血迹,消毒覆盖纱布。 临床应用:主要作用是排脓祛邪,通经活血,改善局部营养,有清热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血淤脓肿,恶血不出,风热湿痹,热盛血郁,斑淤蛇气,或气虚血淤、运行无力的背麻肢痹症。 注意事项:(1)不要在体表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拔罐,胸部心前区不宜拔罐,或不宜拔重罐。在挑络放血的针口上,拔罐也要注意控制出血量。(2)在凸凹不平的部位拔罐,容易漏气可在皮肤上涂些凡士林,再行拔罐。 15、挑药法 又名挑贴法,在针挑的基础上,再在针口上敷贴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按病情确定挑法,挑毕,按病情取一些药物敷贴在针口上,以加强其作用。如痛症用“止痛散”,热症用“冰凉散”,寒症用姜片等。 止痛散:丁香末10克、制乳香10克、麝香0.1克。将上药研成粉末,再加麝香和匀,分小瓶密封,贮存备用。 清凉散:冰片2克、薄荷脑1克、三黄散6克、朱砂1克。研末和匀,贮瓶备用。 临床应用:挑药法是一种针挑与贴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既有针挑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效。适用于各种内脏病变和各种痛证。 注意事项:(1)要注意严格消毒,用药要卫生,以防感染。(2)贴药后嘱患者不要随便打开,不要弄湿。 16、挑灸法 在针挑的针口上,再加上艾灸的方法。 操作方法:先按病情需要进行针挑,再在针口上放一粒绿豆大小的艾炷,点燃作灸。灸至痛甚时,即可压灭其火,不必烧尽艾炷。灸多少壮,则视病情而定。 临床应用:主要以温热的方法,加强针挑的刺激作用,有温经通络、活血强壮之功,常用于治疗寒凝冷痹、肠胃虚弱的患者。 注意事项:(1)面部颈部的挑点最好不加灸。(2)在浅表血管之上的挑点要慎灸。(3)不要灸起泡。 (十) 常见病症治疗 1、瘿病 【治则】活血化淤,软坚散结。 【取穴或部位】 喉2、喉3、喉4、喉6、喉7,肿块之阿是穴,颈椎3~4之间旁开1.5寸,颈椎5—6之间旁开1.5寸。气瘿加肺俞,筋瘿加肝俞,血瘿加心俞,肉瘿加脾俞,石瘿加肾俞。气郁气浮者加膻中,心悸者加巨阙、身柱,汗多者加百劳,痰多湿重者加中脘,眼突明显者加眼睑挑点和肝俞,肿块难消者加挑天柱下2寸处。 【操作方法】 挑局部点穴用细针挑筋法,把挑点皮层的纤维取尽。也可用挑摆法。远处的挑点一般用挑摆法或截根法,也可用挑筋法,体虚者用细针轻挑,体实者可用大针放血,或加摇摆。一般每次挑1~2点;开始每日挑1次,待常规点挑完后,则每间隔3~5日挑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疗秸中间相隔10天。 【注意事项或说明】针挑喉前区之后,最好不要过早吃乌鳢鱼(即生鱼)、酱油和辛辣之品,否则容易引起针E1疤痕增生,色素沉着。如果用大针或巾钳作工具在喉部针挑时,要注意掌握深度,切莫刺破颈部的大血管。 2、面瘫 【治则】祛风通络,化痰宣窍。 【取穴或部位】患侧耳下1、2点,面神经针挑点,阳白、四白、眼周点、阿是穴、风池穴等。 【操作方法】 以挑提法、挑拉法为主,不用挑破皮肤。 每点约挑5~10分钟。如果初起有炎症时,应有意识地挤出一些血,但不要扩大针口,免生疤痕。也可在颊肉咬合线上挑点放血。一般每日或三日挑1次,每次挑2—4点,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或说明】针挑面部时不要用大针或巾钳,以免针口过大,留下疤痕。如果经10~15次挑治效果不理想者,可加用温灸疗法,则效果更好。 3、肩周炎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取穴或部位】本症常累及整个肩关节,可选用的挑点较多,常用阿是穴、肩贞、肩髑、臂孺等穴。 【操作方法】以挑提法、挑摆法为主,急性期可加用挑罐法,慢性期可加用挑灸法或挑筋法。每1—3日挑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或说明】本病初、中期疗效较好,后期,尤其是已经出现肌肉明显萎缩时,效果较慢,要坚持治疗。同时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 4、坐骨神经痛 【治则】舒筋活络,祛淤止痛。 【取穴或部位】取肾俞、大肠俞、腰俞、腰阳关、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或取神经点的骶丛点、坐骨神经点、腓总神经点。 【操作方法】常用挑提法、挑拉法或挑摆法。劳伤积淤者,挑后加拔罐;虚寒久痹者加挑药法或挑灸法。针挑时,从上向下痛者,先挑其下,从下而上痛者,先挑其上。初挑每日1次,挑完全部神经通路后,间隔3~5日挑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或说明】挑治疗法对一般坐骨神经痛效果明显。但如有椎骨错位或腰椎间盘突出者应先行复位,再挑治。 5、瘰疬 【治则】祛淤化痰,软坚散结。 【取穴或部位】分局部取穴和远距离取穴两种。局部取阿是穴,取点多少,视肿块大小和数目而定。初次挑取中央点,次及四周。远距离取穴视病因和病情而定。本病多有肝郁,故常加肝俞、肺俞、脾俞。炎症明显者加挑身柱、大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加挑肾俞、膏肓。 【操作方法】局部点与远距离点交替使用每5天挑1次,10次为一疗程。局部先挑阿是穴中央点,再挑四周点,中央点每次挑一点,四周每次挑两点;远距离点凡有双穴者,均一次挑两点,如挑肝俞,左右两点穴位一次挑完。针挑术时,局部点用挑筋法,远距离点,初、中期用截根放血法,后期用挑筋法,可挑后加灸。 【注意事项或说明】瘰疠即颈淋巴腺结核,属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难以迅速消散,要劝说病人耐心坚持,一般挑治3~4次后见效。痊愈则视病情轻重而定。还应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思想开朗,精神愉快,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6、麦粒肿 【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取穴或部位】主要取背部麦粒肿点,胸1~7椎旁3寸的范围,任意选一点,以胸4~7椎旁3寸之肉的异点最为常用。最好能找到皮肤异点进行挑治,针挑胸3~9椎旁的夹脊穴也有效。也可选用鼻尖点、耳尖点,慢性反复发作者,也可取上睑或下睑的针挑点,但只须选用一种针挑点使用即可。 【操作方法】背部挑点以挑筋放血法为主,耳尖鼻尖点以刺血法为主,眼睑点以挑筋摇摆法为好。 【注意事项或说明】初发病轻者1~2次即能治愈,病程长、病情重者或反复发作者,可在背部加用挑筋法。 7、疳积 【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取穴或部位】以四缝穴和疳积点为主。 【操作方法】四缝点用挑液法,疳积点用挑脂法,一般先用挑刺食指疳积点,如一次未愈,一周后轮用各指。病情重、病程长的可用挑灸法,以壮其阳,轻症可只挑刺四缝穴。 【注意事项或说明】如体质虚弱者,可加用调理脾胃的中药,如异功散等。并注意营养。针挑可排出虫,但不彻底,肠虫过多须配合祛虫药,以促其效。 8、痔疮 【治则】活血化淤,化湿消痔。 『取穴或部位】 (1)在腰骶部寻找皮肤异点,呈微红色、粉白色,稍隆起如尖帽大小之丘疹。(2)如未找到皮肤异点,则取气海俞、大肠俞或上、中、下髑穴为挑治点。或取长强旁开1寸处。 【操作方法】痔点确定后,皮肤常规消毒,用粗针挑破痔点表皮,然后向内深入,可挑出白色纤维物数十条,挑完为止。挑时病人微痛,针口不出血。 【注意事项或说明】经常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热水坐浴,不吃辛辣刺激性饮食,多吃蔬菜和蜂蜜。 9、痧症 【治则】清热凉血,祛邪解毒。 【取穴或部位】百会、太阳、印堂、曲泽、委中、人中、金津、玉液等穴。 【操作方法】痧毒在气分者用刮痧法;痧毒人于营血脉络、青筋累累者,用挑血法。痧毒入脏腑者,应加服药。轻症轻刮,放血较少;重症重刮,放血应多些,以其流血自止为度。一般一次见效。 【注意事项或说明】宜食流质或半流质,忌食一切辛辣、肥之品。 10、蛾喉 【治则】祛风清热,利咽润喉。 【取穴或部位】外扁桃腺点,颈后C4~C7,两旁的皮肤异点、风门、肺俞、尺泽、耳背点。 【操作方法】急性期以碎针速挑法,加以适当的摇摆放血。耳背点、尺泽用挑络放血法,这两点对急性扁桃腺炎效果较好。慢性扁桃腺炎或慢性咽喉炎以挑摆法、挑筋法进行,多取喉周穴点挑刺。 【注意事项或说明】慢性咽喉炎疗效较慢,须耐心调治。避免受凉。 11、沙眼 【治则】活血祛淤散结。 【取穴或部位】以耳尖点、耳背肺络点为主,必要时加用上、下眼睑挑点。 【操作方法】急性期以耳区点挑血法为主,慢性期以挑筋法为主,主要挑治上、下眼睑挑治点。配合挑治肝俞、肺俞。每次挑1~2点,一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或说明】要注意卫生,保持手和毛巾清洁。 12、阳痿、少精 【治则】滋补肝肾。 【取穴或部位】肾俞、命门、八髑、三焦俞、关元、关元俞、百会、大椎、大杼、长强等穴。 【操作方法】每次选1~2点,以挑提法为主,一穴挑摆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或说明】节欲,加强营养,可同时配服中药。 13、痛经 【治则】理气和血,祛淤止痛。 【取穴或部位】骶环点或次醪穴、关元、肝俞、脾俞、肾俞等。 【操作方法】虚寒者以挑筋法、挑摆法或挑药法。淤血实证用截根法或挑罐法。一般每次挑两穴,连挑两三天即可。如反复发作者,可用“三?三?三制”方法进行。即每次月经前三天、后三天各挑1次,连挑三个月。 【注意事项或说明】注意无菌,防止感染,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十一)注意事项 1.准备好长短粗细合适的针具,并检查针体有无缺损、弯曲,针尖有无钩刺现象。检毕进行消毒、备用。 2.注意患者挑治部位和术者手指的消毒。 3.对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挑或慎用。 4.心脏病、身体虚弱、过敏体质的患者,选点挑刺应从少到多,从轻到重,逐渐增加刺激量。 5.伤口要注意消毒。涂药(红汞或碘酊)后敷贴保护。一般不用胶布直接封贴针口,避免造成渗液感染, 6.挑治后3~5天内禁止洗澡,防止感染,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7、孕妇、有严重心脏病、出血性疾病及身体过度虚弱者禁用本法。 如何应用针挑疗法治疗疾病 针挑疗法是利用利用特制的圆利针或缝衣针,在人体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挑刺,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挑出一些白色纤维状物质,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简易外治疗法。它由我国传统中医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临床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劳损、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挑治疗法是在人体的腧穴、敏感点或一定区域内用针挑破皮肤,挑断皮内丝状纤维(此即病根所在,淤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丛生;而健康人则没有,一挑即出血)。这是通过疏通皮肤经络,使脏腑得到调理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瘀滞等作用。此法安全根治、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效果较好,故在民间流行不衰。 一、挑治方法 挑治前首先要选择好针挑点,做好挑点局部皮肤的消毒及针具的消毒,然后行挑治术。常用挑治法如下: (1)挑点法:将针头对准身体上一个挑点的中心,作快速进针,快速挑破皮肤,不加摇摆牵拉动作,挑点法是多种挑法中用以破皮开口的常用方法。 (2)挑病筋法(又称截病根法):用细长而有足够硬度的针(缝衣针或特制的挑针均可),将针尖探入挑点中心的表皮后,用力上挑,便可挑出一些稍具黏性的皮下白色纤维状白丝(此物成分可疑、来历不明,健康人没有,一挑就出血;只有病人有,而且不出血、不很痛。此物堵塞经络,气血不通,故不出血,挑干净后才见血,症状消失,如释重负,疗效神奇,可惜无人研究)挑出一条拨断一条,直至把针口内的病丝全部挑完为止。然后再挑另一病点,可连续挑多个。 (3)挑挤法:用针挑破皮层,再加挤压即可。 (4)挑治法(网上误写为“挑脂法”):左手固定挑治点,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挑开皮层,进入皮下。这时,皮下的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暴露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纤维挑断、刮净。(同挑病筋法) (5)挑提法:取圆利针一枚,用慢进针法进针,多穿一些皮肤,以免皮层拉断撕裂。穿皮后即可进行挑提,一提一放,从低到高,逐步加重力量,每点提3~10分钟不等,不必挑断皮。 (6)挑拉法:挑法与挑提法相似,挑提是垂直用力向上提,挑拉则是斜着用力向一侧拉,牵拉的方向与病位相反。 (7)挑摆法:用巾钳或粗针多穿一些皮,挑起来,作有节奏的不断摇摆,每分钟40~80次,好像扯着皮肤按摩一样。施行挑法手术后,应消毒整复伤口,覆盖消毒纱布,一般5日后拆封。 二、适应症 (1)腹痛:针挑以阿是穴为主,虚证用轻挑筋法;实证用挑摆法,并在挑后加拔火罐。 (2)胸肋痛:以阿是穴(痛点)为主,以挑摆法治之;疗效不显时,可改用挑筋法。 (3)腰痛:取腰部阿是穴(病痛部位),可用挑筋法,每日1~3次,10次为1疗程。 (4)落枕:选用阿是穴,用挑提法、挑摆法。每日1次,一般1次见效,2~3次可愈。 (5)痔疮:在腰骶部寻找皮肤异点(微红色或粉白色、稍隆起如针帽大小),用挑筋法、挑提法,2~4次为1疗程。对单纯性内痔疗效颇佳。 (6)疳积:取四缝点(示、中、无名、小指每一二指骨关节掌面横纹中点)和疳积点(在示、中、无名、小指近掌心处指节的腹面正中)。四缝点用挑挤法,疳积点用挑脂(湿)法。 三、针挑疗法的应用 (1)用针挑法根治痔疮 凡患有痔疮的人,背部必有痔点。痔点出现的部位,上起七颈椎,下到第4~5腰椎,两侧至腋后线,在此范围内,均系痔点出现的部位,但多见于中下部。 痔点的特点:似丘疹样,稍突起皮表,小米粒大小,略带色素,多为灰白、暗红、棕褐、浅红色不等,压之不退色,有的点上还长有一根毛。 寻找痔点的方法:首先必须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等区别开来,然后再去寻找。找痔点困难时,可用两手在患者背部磨擦或拍打,便有痔点出现。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痔点,最好都挑一下,一挑就出血的不是,但出点血也是好现象;不出血的,感到针头有阻碍的,慢慢挑吧,反正又不痛,甚至越挑越舒服,挑干净了里面的白丝丝,你的病就彻底根治了!如果背部找不到痔点,就选其最特殊的一个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 挑治方法: 痔点确定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皮肤,用针尖挑破痔点表皮,然后向内深入再挑起,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数十条,一一用力挑出并挑断。此时病人微痛,不易出血。挑尽后,用碘酒消毒贴以胶布即可。 (2)用针挑法根治痔疮、麦粒肿、颈淋巴结核 痔疮取腰骶部之大小如米粒,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淡红色,高起皮肤的丘疹,部分病人在上述区域内没有痔点,则可取大肠俞、次醪。麦粒肿找肩胛区内小米粒大、高出皮肤、淡红色、压之不退色的丘疹,左眼病挑右侧,右眼病挑左侧。颈淋巴结结核取肩胛区小米粒大的压之不退色的红色“结核”点,左侧有病挑右侧,右侧有病挑左侧。 在患者背部、腰骶部寻找红色或暗红色,压之不褪色,米粒大小的血疹样点作为挑治点,右手持针与皮肤水平表面成30度角刺入皮下,然后由浅向深逐层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筋膜纤维。每次治疗2~3个部位,挑尽后,涂碘酒消毒,适当休息。效果不明显者,隔3-5天再行挑治。 1,痔疮:在患者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两侧可见一种痔点,似丘疹样,稍突起,灰白或暗红色,压之不退。有时点上还生长一根毛。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点。找到痔点后,可用粗针挑破痔点,挑出白色纤维样丝状物数十条,但很少出血。挑治法对内痔效果更好。 2,麦粒肿:在患者肩胛区内,可找到粟粒大、高出皮肤、淡红色、压之不退的小皮疹,挑法如挑痔点一样。左挑右,右挑左。一般挑后一日即可痊愈。 3,颈淋巴结核:在患者脊柱两侧、肩胛骨下角以上,可找到结核点,挑法同上。左挑右,右挑左。一般挑后数日内可以消散。 (3)用针挑疗法根治慢性前列腺炎 针挑疗法又名“截病根法”,是在一定部位用消毒三棱针或普通大号缝衣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或挑破皮肤挤压出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疗法疗效好,简便易行。 挑治部位:取腰骶部之皮肤疹点或敏感点。疹点的特征为形似丘疹,稍突于皮肤,小米粒大小,颜色多为灰白、暗红、棕褐或淡红色,压之不褪色。反应点与痣色素斑应鉴别。如找不到疹点时,也可选取与前列腺有关的穴位,如肾俞、长强等穴位挑治。每次挑2~5个点。 挑治方法:挑治部位确定后,局部皮肤用碘酒、酒精消毒,术者右手持三棱针或缝衣针,左手捏起挑治点,将针斜刺入皮肤,然后抬高针尖并用力挑出、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质,全部挑尽为止。针挑时,略觉疼痛,一般不出血或略有出血。如疼痛难忍,可用0.5%普鲁卡因1~2毫升进行局麻后挑治。挑后常规消毒即可,创口深者可以消毒纱布固定。 (3)胃病胃炎的挑治疗法 选点部位 (1)胸腹正中线。 (2)胸腹正中线旁开2寸(每间隔1寸为一挑治点)。 (3)腰背部第l侧线(自第7颈椎横突至骶骨上缘上,每隔一横突为一挑治点)。 挑治点确定后、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右手持针(缝衣针、手术缝针、三棱针均可),左手固定挑治点,先将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提高针尖,挑出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数十根,至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即可。 四、注意事项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挑治后5天内局部不用水洗,以防止针口感染;挑治后局部如有热痛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患严重心脏病、有出血倾向性疾病及身体过度虚弱者不宜用挑治疗法。 挑刺疗法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针挑断皮下白色丝状物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它由九刺中的“络刺”发展而来,或使皮肤微微出血,流出组织液,或拨出一些纤维状物质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简易外治疗法。 一、 挑刺用具 三棱针、圆利针或大号缝衣针。 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胶布等。 二、 选择挑点 挑刺法必须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以确定治则和治法,选取相应挑点。 按针挑点的具体位置,可分为固定针挑点和非固定针挑点两类。前者又分经穴针挑点、分区折算针挑点、头皮针挑点;后者分皮肤异点、异感点、颗粒点、结节点、脉络点。 挑治点是针挑疗法的刺激点,简称“挑点”。它1.5寸、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 1、异常点,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异常现象,以此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痛点)作为取穴依据。如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2、夹脊穴,指人体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最早的描述见于《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其定位最早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为华佗灸治霍乱之穴,故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华佗别传》愈躄所刺,夹脊穴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各17共34穴,或以第1颈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1寸为穴者,左右共计48穴(据《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夹脊穴的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部及上肢病证;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证;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证。 3.以痛为腧找痛点挑刺: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缘等处找到痛点;腿痛多在腰骶关节表面找到痛点,即可在该痛点处挑治。 4.以脊髓神经节段分布选点挑刺,这是运用“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的理论应用于挑刺疗法中的一种方法。的穴位和部位。 1.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即:心俞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选反应点挑治: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压之不退色。选点时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鉴别。找点困难时,可用手磨擦相应部位皮肤后,再进行寻找。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综合选定穴位或部位进行挑治。 三、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确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治点,右手持针,将针横刺入皮肤,挑破0.2-0.3cm表皮,挑出皮下白色丝状物质(此即病根所在,堵塞经络,气血不通,导致疾病,而健康人没有,一挑就出血),一一挑断,挑尽为止。然后用碘酒消毒即可,不必包扎。 针挑疗法与针刺疗法(全本)下 第二章、针刺(刺血)疗法 针刺疗法也称为“刺血疗法”或“刺络疗法”,是用点刺放血的针具点刺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古人对刺络放血十分重视,《素问?血气形志》认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出了刺络放血的治疗原则:“宛陈则除之”,“血实宜决之”。《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络放血法。《灵枢?血络论》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范围,如“血脉盛竖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箸”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本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消肿作用。 一、操作方法 (一)针具 三棱针源于古代九针中的“锋针”。《灵枢?九针论》认为锋针主要用于“泻热出血”。 三棱针多由不锈钢制成,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有大、中、小三号,以中、小两号为常用。 针具使用前应先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0%~75%乙醇内浸泡20~30分钟。 (二)针刺方法 施针前,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的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三棱针正确的持针方法为,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掌握针刺方向,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控制针刺深度。针刺方法有以下四种: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挤压,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夹紧或捏起被刺穴位,右手持针,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左手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右手用消毒棉球擦去血滴,使出血数滴至数十滴,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本法常用于十宣、十二井、印堂、攒竹等穴。 2.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一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本法较之点刺法,面积大且针刺多,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泻血法:先用橡皮带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刺人,立即退针,让血液自然滴出,松开橡皮带,待出血达到所需量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深浅须根据静脉深浅、出血量的多少而定。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位的穴位,如委中、尺泽等。隔2—3日1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星期1次。多用于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病症。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挟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三)穴位选取 1.特定穴,因特定穴与脏腑经脉紧密相应,具有特殊功效,故为点刺放血所常用。如急救时常点刺十宣或十二井穴。 2.奇穴,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显著作用,故为点刺所常用。如点刺金津、玉液用于治舌卒肿,点刺太阳治眼红肿痛。 3.其他部位病理反应点,如胃脘痛、吐泻、瘰疬、眼疾等,可在胸、腹、背部寻找到细小的暗红点,此为脏腑在体表一定部位所呈现的反应点,可点刺出血;如血管显露处,多取头面、舌下、胴窝、肘窝、耳背、耳尖等处显露的静脉点刺放血;又如在瘀血、疮毒疖肿、皮肤病等病灶处,局部点刺放血。 (四)出血量 三棱针刺络放血疗效的好坏,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而出血量的多少与患者体质、放血部位、病情有关。 1.微量 出血量在20滴以下,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顽癣、下肢慢性溃疡等。 2.少量 出血量在20滴以上,主要用于头面及四肢(趾)部穴位和急性热病,如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3.中等量 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下,主要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急性软组织损伤等。 4.大量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上,达几十甚至上百毫升,可用于部分急症,如中风、癫狂等。 治疗时,如放血量较多,可间隔l星期、1月,甚至半年1次;放血量较少,可间隔l~2日1次。 二、功效作用 1.开窍醒神 对于热陷心包、痰火扰心、痰迷心窍,以及暴怒伤肝、肝阳上亢等所致的口噤握固,神昏谵语,不省人事,便闭不通等实证者,用刺络放血可收到开窃启闭、醒神回苏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昏迷、惊厥、癫狂及中暑等重危证者。 2.泄热祛邪 刺络放血法具有良好的清热泄火,宣畅气机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外感发热和各种阳盛发热。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3.化瘀通络 刺络放血法具有疏通经络,宣畅气血,祛除瘀滞的作用。适用于气血郁结经络或血瘀局部诸症。临床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血管神经性疼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各种因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病症。 4.调气和营 刺络放血能调和营卫,适用于因气血悖行、营卫逆乱而致的眩晕、头痛、胸闷胁痛、腹痛泄泻、失眠多梦等病症。 5.解毒急救 对于一氧化碳急性中毒、酒精中毒、感染性中毒,以及虫蛇咬伤、疮疖痈疽等有较好的解毒功效,使毒邪随血出而得泄。 三、适应症 1.高血压 太阳、印堂,点刺出血各1—2毫升;曲泽、委中,点刺放血各1~2毫升;大椎、肝俞,点刺出血约2毫升,加拔火罐。 2.头痛①在患侧太阳穴刺破静脉放血2毫升。②前额头痛,点刺双侧太阳、印堂;偏头痛,点刺双侧太阳、率谷;后头痛,点刺大椎、百会。多在所选穴位周围显露静脉处刺破血管放血。 3.发热十宣、鱼际,点刺出血10~20滴;大椎、委中,点刺出血2毫升。 4.感一点刺风门、肺俞、少商,各出血3—5滴;如伴发热者,可在耳尖点刺放血3~5滴。点刺双侧中冲、少商,可预防流感。 5.中风闭证:胭静脉、耳背静脉或颞静脉放血50、一100毫升。后遗证:百会、十宣、委中点刺,每穴出血数滴。预防:足三里、曲池、大椎点刺出血数滴。 6.咳嗽点刺尺泽、丰隆,出血数滴;或点刺肺俞,加拔火罐。久咳者,鱼际可见静脉呈青紫色,点刺放血如珠;痰滞不出者,公孙、然谷可见青紫色脉,点刺出血如珠,加刺丰隆,拔火罐。 7.胃痛 足三里点刺出血3~5滴,中脘、梁丘点刺加拔火罐;内关、公孙,点刺出血各0.5一l毫升。 8.癫痫 风府至长强,每一脊椎棘突之间点刺出血2—3滴;中脘、巨阙、鸠尾、神庭点刺出血2~3滴。 9.肩周炎肩三针、阿是穴,点刺出血3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10.腰痛委中局部显露静脉处,点刺放血3毫升左右。肾俞、阿是穴点刺出血1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11.落枕患侧天柱、大杼点刺各出血0.5毫升;风池、肩井、阿是穴点刺加拔火罐,各出血0.5毫升。 12.丹毒 血海、地机、隐白、少商点刺出血数滴;在病灶处及周围怒张的小静脉,点刺加拔火罐,出血数毫升;沿“红线”分段点刺出血数毫升。 13.痔疮龈交穴或唇系带上小结节。点刺出血1~2滴;委中、长强、大肠俞,点刺出血5—10滴。 14.疖痈在疖肿周围健康皮肤轻轻点刺出血数滴;大椎、尺泽,疖肿所属经脉远端或邻近取穴,点刺出血数滴。 15.乳痈膻中点刺后拔罐,商阳点刺出血3~5滴;肩井点刺,刺破患侧乳腺周围显露的静脉,出血2~4毫升。 16.软组织扭挫伤 局部瘀肿疼痛处点刺出血,酌情加拔火罐。 17.麦粒肿 曲池、太阳、肝俞,点刺出血5滴;耳尖点刺出血10滴左右;在背部肩胛区寻找反应点(若无反应点,则取膏肓俞),点刺出血数滴。 18.烟癖列缺、中冲、神门、足三里各点刺出血5~10滴;甜美穴(1阳溪与列缺连线中点)点刺出血5~10滴;耳穴取肺、气管、神门、屏间、脑,点刺出血,双耳交替使用。 四、注意事项 1.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患者因恐惧、疼痛而晕针。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耳区穴位尤要注意。 3.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浅、宜快,泻血时要对准静脉一刺而中。 4.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禁用刺血法。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及不明原因的肿块,不宜直接针刺,宜在周围取穴针刺。 6.虚证、妇女经期、围产期、外伤大出血者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刺血法。 7.针刺前要根据病情考虑放血量,切不可盲目放血。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 刺血疗法 放血疗法的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放血疗法 英文名称:blood letting therapy 定义: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腧穴或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高热、神昏、中暑、感冒、各种疼痛、风眩、急惊风、中毒、毒蛇咬伤等病证的方法。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治疗学(二级学科);外治法(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放血疗法是针刺方法的一种,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刺血疗法简述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部位的表层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泄出内蕴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临床证明,刺血疗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消肿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刺血疗法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发烧,头痛脑热,大到急病重症,都可以有效治疗,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疗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成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 刺血疗法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古人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刺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百姓认识和接受,现在的一次性点刺针更适合临床应用和自我治疗。 刺血疗法经验谈 我在临床中常用刺血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往往是在其它各种方法不显的情况下用刺血疗法,会有峰回路转的作用。治疗最多的,当属瘀症、痤疮、皮肤病之类,今天我在此系统的说一下。 一、适应病例 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我在临床治疗多例病人,疗效可靠,效果好。 二、刺血的部位和治疗方法 1、头痛 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取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出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 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关,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疾病,要在多处刺血,根据不同病情区别对待。 放血的部位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要部位,这是我的临床经验,我认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把这个部位打通了,所有的疾病都会相应的减轻症状。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 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我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人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 三、间隔时间 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大,那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二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决定间隔的天数。 有的病人问,几天放血一次好,这还是要看出血量,出血量大在100毫升左右,可以10-15天一次;小于50毫升,可以一周一次;小于30毫升,可以3-5天一次。如果是家人帮助操作,方便治疗,可以分期分批治疗。 四、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治前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刺血疗法秘籍 刺血疗法也叫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颈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不太严格规定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一、刺血手法 1、认定穴位后,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2、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二、 刺血后的反应 1、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2、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三、 刺血的时间 1、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2、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四、刺血的禁忌 1、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2、严重的心脏病。 3、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4、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5、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刺。 6、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五、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1、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2、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3、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4、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六、从出血看病症 1、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2、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七、 刺血的临床经验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1、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尖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2、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则刺,往往血出病愈。 3、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5、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7、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8、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9、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12、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3、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14、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15、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16、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17、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18、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19、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20、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21、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22、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23、癫痫:(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24、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25、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八、刺血的秘传 1、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2、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九、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颔厌透悬颅、悬厘。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3-5次即愈。配合针刺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①刺后溪穴;②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为1疗程。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钟。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1-2次愈!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针刺血海,可以当即止痛。胃下垂痛者针刺升胃穴(脐侧2指寸的天枢穴上方2寸处即是)斜刺。 十、 “王氏”刺血疗法穴位经验总结简表 疾病 主穴 辅穴 头痛 太阳(颞浅V) 后头痛委中,头项痛尺泽,头顶痛印堂 血管性头痛 太阳,曲泽(贵要V) 尺泽,印堂,鱼尾 脑血管意外 太阳,曲泽,委中(腘V) 委阳,腰腧,阳交,手足局部 脑外伤后遗症 太阳,印堂 阳交(胫前V) 风湿性关节炎 肩尺泽,肘曲泽,腕中禇、阳池 髋环跳、委阳,膝足三里、阴陵泉,踝足背。 肩周炎 尺泽,外关 局部,曲池,曲泽,肩俞,肩贞 坐骨神经痛 腰俞(椎外V丛),委中 委阳,阳交,环跳,丘虚 急性腰扭伤 腰阳关,局部 委中 慢性腰痛 腰阳关,腰俞 风市,上缪,长强,委中 颈椎病 太阳,尺泽(肘正中V) 大椎,委阳(小隐V) 五官疾病 太阳 印堂,听宫,阳白 面瘫 太阳,下关,阳白 鱼尾,四白,地创,颊车 三叉神经痛 太阳 地创,颊车 荨麻疹 曲泽,委中 曲池 乳房肿块 曲泽 局部 腱鞘炎 局部 合谷,曲泽,尺泽,列缺 骶髂关节炎 腰俞,委中,阳交(均为左侧) 不孕证 腰阳关,曲泽,阴陵泉 遗尿症 腰俞,腰阳关,太阳 取穴原则: 最常用的穴位: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 血络:指皮下浅部V血管。 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宜刺血。 常选取四肢肘关节、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疾病。 腰以上者,手太阳阳明皆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曲泽: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尺泽: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侧处,取血络。 如何应用刺血疗法 放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古称“锋针”。刺络放血,能开窍泄热、通经活血、祛风止痉,对许多疑难杂症也有卓越的疗效。三棱针点刺不仅对小儿高热惊厥、婴儿吐泻不食、脾虚泄泻不止等疗效独特,而且还可治疗成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中风昏迷等。临床主要取人中、迎香、十宣、地仓等穴。三棱针一般以点刺法为主, 针法:先用左手拇、示指向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郁积于一处,继而在此部位常规消毒。针刺时左手拇、示、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示二指握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深,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人l~2分深。点刺时须对准穴位快速进针、出针。出针后以适当力度连续挤压针孔周围组织,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变鲜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点刺放血法的主要适应证: (1)高热、中暑、中风、溺水、煤气中毒、食物及药物中毒:用点刺法。高热,取十宣;中风,取手十二井穴;中暑,取尺泽、委中,或点刺十宣穴,并在肘窝曲泽穴、腘窝委中穴拍打,待其血瘀后点刺;溺水,取人中、会阴;煤气中毒,取太阳;食物及药物中毒,取大椎。 (2)头痛、胃痛、胸痛、腰痛、胁痛、腹痛: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头痛,取太阳、百会;胃痛,取足三里、膏肓;腰痛,取腰俞、委中;胸痛,取心俞、膻中;胁痛,可用双手指尖分别顺左右胸胁间推揉,由慢渐快,由轻渐重,肤红为度,然后寻找红点点刺出血;腹痛,取足三里、厉兑。 (3)月经不调、痛经、崩漏、滞产、恶阻、乳少: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月经不调,取三阴交、太冲;痛经,取太冲、大敦;崩漏,取足三里、隐白;滞产,取三阴交、至阴;恶阻,取三阴交、行间;乳少,取中冲、足三里。 (4)小儿发热、急慢惊风、脐风、吐泻、疳积:用点刺法。小儿发热,取商阳、关冲,或点刺手十井穴;急惊风、脐风,取人中、十宣、涌泉;慢惊风,取行间、足三里;吐泻,取商阳、公孙;疳积,取四缝、鱼际。 (5)目痛、目翳、耳鸣、耳聋、鼻渊、鼻衄、牙痛、咽喉肿痛: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目痛、目翳,取太阳、攒竹、太冲;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鼻渊、鼻衄,取迎香、印堂、二间;牙痛,取颊车、内庭;咽喉肿痛,取少商、内庭。均可取耳尖、屏尖、轮1~轮6,速刺放血。 总之,应用刺血疗法不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还必须准确掌握禁忌证。凡有下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 ①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②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③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 ④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如何应用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用手术刀划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割治方法包括手掌及穴位割治法、耳穴割治法和耳郭划割法三类,本篇仅介绍手掌及穴位割治法。 手掌割治部位掌面示指第一节正中为掌1;第二、三掌骨间隙掌侧,示指与中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2;第三、四掌骨间隙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3;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4;掌面大鱼际肌尺侧边缘,与沿并拢的示指、中指间引线的交点上为掌5;从中指与大陵穴连线上,自大陵穴向掌心方向沿直线约1.5厘米处,即鱼腹穴为掌6。其他部位的割治穴位按有关针灸定穴法选穴。 割治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准确选定割治部分或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麻;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切口长0.5~1厘米,切开皮层即可,不宜过深;再用剪或刀子切除皮下脂肪少许,接着将镊子深入切口,轻夹皮下组织数次,亦可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动(如膻中穴),使患者有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向一定方向传导,然后即可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每次割治间隔时间应在10天以上,第二次割治应稍偏离原割治处,或另选穴位。 适应证①失眠、头痛、健忘、怔忡、心悸者,割掌4,亦可选百会、前顶穴割治。 ②消化道疾病如胃脘痛、吞酸、嘈杂、恶心、呕吐、泄泻、腹胀者,割掌3、掌4、掌6,割治穴位可选天枢、中脘、上脘、脾俞、肺俞等。 ③肝胆疾患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等,割掌6。 ④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者割掌6。 ⑤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可割掌1、掌2、掌5。 注意事项 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凡有出血倾向、失血患者及血液系统疾病,禁用割治法;孕妇、月经期、严重心肾疾病,以及体质极度虚弱者,均不宜割治。 ②施行割治手法时,动作要轻、准,切勿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及韧带。 ③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消毒,以防感染。术后局部有化脓感染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并配合抗炎治疗。 如何用搓耳法治病保健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穴位较多,正面有300个左右,背面约50多个,正因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故古典医籍有“耳为宗脉之所聚”、“一身之气贯于耳”之说。人体有病时,会在耳朵上出现反应点,诸如压痛、结节、皮疹、静脉充血、电阻变低等现象。 搓揉耳郭可反馈性地激发和疏通经气,具有双重作用,即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搓揉耳郭,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还可防治胆囊炎、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耳鸣、耳聋等多种疾病。方法如下: 搓揉耳腹法:将双手掌搓热后,按揉双耳郭腹面,即按顺(逆)时针方向搓动耳郭,次数不限,以耳部发红、发热为佳。此法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振奋脏腑之气,故可起全身保健作用。 耳背捏揉法:用双手拇指置于同侧耳面,示指、中指置于耳背,由上至下捏揉。每次可行十余遍。此法对脏腑、颈、腰、背和四肢关节疼痛有治疗作用和保健功效。 按摩耳轮法:用拇指、示指捏住同侧耳轮,自上而下来回捏揉按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为度。此法有补肾健脑、聪耳明目之功。 提拉耳尖法:将左臂举过头顶后,用拇指、示指夹捏右耳尖部向上提、揪、揉、摩49次。然后再如法换手操作。以局部发红、发热为度。此法有防治阳痿、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降压助眠等作用。 揪捏耳垂法: 用拇指、示指捏住同侧耳垂向内向外揪捏49次。可用于治疗头痛、神经衰弱、眼疾等,还有预防感冒、健脑安神和美容之功。 搓揉耳部力量要适中,开始时动作要慢,时间宜短;尔后随着耳郭对搓揉的适应,逐渐加快搓揉速度和延长搓揉时间,以增强保健效果。耳郭有冻疮者,不宜采用本法。 内病外治,源远流长 “良工不废外治”。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供查考的历史资料来看,远古祖先用“砭石”(一种楔形石块,其锋可代刀针)放血、刺患处;用树枝、兽皮、苔藓、草茎、泥灰、唾液敷创伤;用树枝、干草燃烧烘热身体,御寒去疾等皆是针、灸、敷贴、热熨等外治法的自发起源。 最早记载外治法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帛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中医文献。此书系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大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全书共300方,现已整理出283方,其中外治方达一半以上,有洗浴、浸渍、熏蒸(包括烟熏、水熏)、热熨、敷涂、砭刺、灸、按摩、刀圭(手术法)、角法(拔火罐)等法,这说明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外治法已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 内病外治的理论依据 外治方法种类很多,细分有上百种,常用的有几十种。如非药物疗法中的针灸、拔罐、推拿、指压等,以及许多来自民间的独特治疗方法亦属外治法。这里主要介绍药物外治或加手法、器械并用的治疗方法。 药物外治通过利用一些中草药在体外适当的部位加以敷、贴、涂、擦,或吹、点、熏、洗等,便可激发人体内脏组织机能的转化,从而防治各种疾病。对于诸如皮肤病、外科疮疡、五官科等体表疾病,局部用药,直达病所,诚有良益。然而,身体内部的病症如五脏之疾患,气血之盛衰,阴阳之不调,外治何以也屡建殊功呢?其理论依据又何在呢? 祖国医学经典著作《灵枢?海论篇》中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说:“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体表和内脏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医一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内外统~的整体,体表与内脏,由于经络的纵横交错而遍布全身,在大脑皮质的指挥下,全身的各器官系统是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协调来维持各种机能活动;既有运行脏腑气血的作用,又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功能。因此,人体如果受了外感或内伤,影响了脏腑的阴阳半衡,发生了病变,便可按照治疗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补偏救弊,调理阴阳,使人体各种机能趋向平衡,以恢复健康。 近代研究认为,药物外治的吸收主要为经络传导、皮肤渗入和黏膜吸收三条途径。而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则是中医外治给药的重要理论基础。腧穴俗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和一些外治法操作治疗的部位。人体内外、上下都由经络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当人体患疾病时,脏腑之气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根据腧穴所反映的疾病证候,可以诊断疾病的部位所在。
针挑疗法与针刺疗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