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初中的时候开始集邮,遂成为一种业余爱好。之前收集过一段时间姓氏趣味封。我有一位集邮的朋友叫严锋,对邮政日戳非常有研究,所以他对中国姓氏邮戳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收藏乐趣,他自己设计并印制了一些姓氏趣味封,然后通过姓氏的原地实寄给相同姓氏的朋友,作为一种趣味收藏的形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了解和传播中国的姓氏文化。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姓氏“第五”,这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列倒数第七位,在言姓和福姓的前面,百家姓最后两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许多人认为第五姓氏排在百家姓的倒数第三位,其实最后一句“百家姓终”这四个字也代表了四个姓氏,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百姓、家姓、姓姓和终姓的来源。接下去说说这个“第五”姓氏吧!
在中国历史上,姓第五的名人也有不少,比如:第五伦、第五种、第五访、第五上、第五琦、第五元先等。我收藏的这枚第五姓氏趣味封就是从陕西省眉县首善镇第五村寄出的。第五村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现为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的一个行政村。
第五姓属于复姓,百家姓中有大量复姓原本不奇怪,但这个以序数词为姓的复姓似乎并不寻常。出自田氏。汉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且分散地方豪强,将诸侯的后代均迁往关中。其中齐国田氏由于分支众多,迁徙时以门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姓氏得以较普遍流传,但后世也有人将“第五”一个姓,改成了“第”及“五”(伍)两个姓氏。
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妫、田、陈、姚、胡五姓,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后舜的后裔不断发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舜后33代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地陈,大致位于今天河南开封附近。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陈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陈厉公时,陈国发生了争夺君位的内乱,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出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为田姓,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后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到刘邦称帝之后,因为田姓势力发展过大,成了刘邦的主要打击目标,拼命削弱田族的势力.。他把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
中国复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陕西省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全村约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传说在汉朝就住在这里。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东汉宰相:第五伦,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有“第五氏宗族家谱”。当然也包括陕西眉县的第五村,原来也有第五姓,当地村名和乡名均来自第五姓氏。另外在全国各地的其它地方也散居着很多复姓第五。
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天津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泾阳县、彬县、西安市高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灵武市,甘肃省的庆阳市宁县、浙江省的舟山市定海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文山区内湖等地,均有第五氏族人分布,总人口在六千以上。
其中姓第五(有的写成第伍)的在甘肃有178人,姓第的有1587人,合计1765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宁县、庆城县和合水县,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也有分布。甘肃宁县的第(第五)家族,主要居住在早胜镇、良平镇等地,据考证,其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赤道乡魏洛村迁徙而来。
《心语》微信公众号:anxin20141124
欢迎亲爱的朋友联系我:micheal@macma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