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乔建老师为大家带来分享,左乔建老师是一名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三和书院第一届学子,现为同有三和中医北京福泰医馆医师。在校时跟随刘力红老师学习《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经典及传统文化,后深入学习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对扶阳思想颇有体悟,对阳主阴从观有切身感受。
您将听到;
1、面对疫情,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
2、脾胃与免疫力关系密切。
3、中医系统的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类经》说:“五疫,即五运疫疠之气。”
什么样的“气”是“正气”呢?它的解释范围很广,总结下来,气血津液都在正气的范围之内。
我们今天所要谈到的“正气”,以《素问遗篇·刺法论》里面提到的“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为基础展开。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提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万物皆有灵气,我们看待脏腑,也将它的生理功能,赋予一定形象。
心,在这“十二官”中,是“君主之官”。养心,“天下昌”,如果君主不明,十二官则危。
在前一段时间,吴老师为我们分享过“养心”的诸多方法,比如保持一颗“平常心”,好好吃饭,好好休息等等。
《黄帝内经》又特别强调了“脾”,《素问·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那么,“脾”这个官职,在古时候,“谏议之官”像特勤,像纪委,是十分重要的官职,可以将信息直接汇报给君主。有了“谏议之官”,君王就不会因为一面之辞(词)迷失自己,就能做一个明君。“谏议之官”(脾)正常,“君主之官”(心)则能“知周”。
《易·系辞》所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如果想要让万物在“君主之官”(心)的掌控之中,就离不开“谏议之官”——脾。
君王要想没有过失,要想真正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要靠这个“谏议之官”。
人的生命,乃至国家的兴衰,虽系于“君主之官”,然而君主却要仰仗“谏议”方能神明,方能知周,从而道济天下无有过失。
中医是在形而上道体层面认识五脏六腑,而不单是一个消化器官。《灵兰秘典论》讲"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通过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主明对生命对健康的意义,君主要明那要完全靠这个谏议之官能否知周,这里突现出了脾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单单是辅助消化的功能。
脾的功用如此的重要,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发挥他固有的职能来帮我们守护健康。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职能化,心力君主之官…,讲到脾胃时脾与胃合到了一起,“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与胃的联系在日常当中就是一体,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那么考虑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胃。
那么脾胃不正常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万病之准绳。胃最直接的出现是在阳明病篇:阳明之谓病,胃家实也。这里用了一个“胃家”,说到家那就不单是指胃,至少是包含了胃肠在里面。“胃家实”就包含胃实还有肠也实,二者都实了,那就不通了,就会生胀满,时间久了气就不容易降了。
可见这个“谏议”的官位非同寻常,不是小可之辈能够担当的,要担当这个非常之位,至少得有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要正直,第二必须重义,第三就是要有大度,要大公无私。
(1)正直
不正无以明是非,无以别善恶,故《广雅》释谏为“正也”。
(2)重义
倘无义薄云天之气概,你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时时想着要保乌纱,那这个谏议就名存实亡。《旧唐书·职官志》言:“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要是没有这个义,就是一谏也难以做到。
(3)大度(大公无私):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如果是给过你好处的人,他有恶你也不谏;如果是你的怨敌,你就无事生非,那这个“谏”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从“谏议之官”的三个基本条件回看《素问》的“刺法论”,就知道“谏议”的这个官位非脾莫属。因为只有脾具备这些条件。
脾属坤土,具坤之性,其坤卦之六二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何为“直方大”呢?其后之象云:“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由此“直方大”,则知脾为“谏议之官”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
坤卦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杀其君,子杀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1)积者,言坤厚载物也。故非坤无以言积。
(2)然而这个“积”有善与不善的区别,积善则有余庆,积不善则有余殃。
(3)臣杀其君,子杀其父,虽是骇人听闻的事。但却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这个事看起来像是突发的偶然事件,但实际上却有一个必然的渐进积累的过程。
(4)可为什么没有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及早发现呢?由“辩之不早辩也”。
(5)而这里讲的“辩”很显然就是一个“谏议”的过程。
在坤卦里讨论“臣杀其君,子杀其父”,在坤卦里讨论“辩之不早辩”。这一联系起来,实在就是《素问·刺法论》里讲“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的最好证明。
(1)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要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那就必须保证这个“谏议”的职责随时发挥作用。
(2)而作为我们身体呢?这个“臣杀其君,子杀其父”,当然就是指的那些暴病、坏病、恶病。像现在讲的癌症、恶性肿瘤,这个病被突然发现,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其实不然。正如坤卦所云:“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3)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由来者渐”的过程中,机体没能识别,没能发现,没能及时予以处理,而等其殃成大祸呢?这就是因为“谏议之官”失去了作用的缘故。
恶性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分化所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疾病呢?现代医学把它归结为免疫的问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
其一是免疫防御功能;
其二是免疫稳定功能;
其三就是免疫监视功能。
所谓“免疫监视功能”,可以理解为:及时识别出机体异常分化的细胞,并通过各种途径,启动各项功能来清除和调整这些异常细胞,从而杜绝肿瘤疾病的发生。这样一个“免疫监视”作用其实与“谏议之官”的作用非常相似。
《刺法论》为我们作出了脾的特殊定位,而坤卦为这个特殊定位的意义作了很具体的描述,再结合现代的免疫科学,我想在肿瘤预防和治疗上应该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这些病人在接受各种治疗后,需要解决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复发问题。《伤寒论》太阴病的提纲条文,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怎么杜绝肿瘤的复发呢?在西医要求诸免疫,在免疫上下功夫。 那么中医呢?我想作为“谏议之官”的脾就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伤寒论》太阴病的提纲条文,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满:腹满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患者自己的感受,一个是我们观察到的。腹部的区域有界限吗?脾主大腹,就是整个腹部都归脾所管。
按《伤寒论》的说法就要排除心下或胸下的区域,因为有心下痞和胸下结硬的提法;除去这个区域,下至会阴区域以上,两胁之间都可以称之为腹部,按现在的解剖位置还是脾胃肠胆等消化系统。
(1)“食不下”,因为胃实肠实,再食就没有地方可以储存了,仓廪之官已经满了;
(2)“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还经常腹泻,经常肚子疼痛;
(3)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下之”就是如果强行的吃下一点,那么胸下就会结硬,因为胃中已经装不下了,还要往下塞,只会是越塞越硬实。
这样的描述就是现今生活的实况,现在腹满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1)很多人到了饭点是没有饥饿感的,只是为了吃而吃;
(2)还有一部分人是整天觉得腹胀,根本吃不下,但是要应酬啊!还得吃还得喝,越塞越实,吃多喝多了还要吐。
(3)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腹便便”的人太多啦,一看上去就是脾有问题,太陰(阴)出了问题。
(4)泻的问题也很普遍,受凉或者是在外饮食就要泻,非常急,片刻都等不了,还伴有腹痛。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对“脾胃”有很深刻的认识。 中医是在形而上道体层面认识五脏六腑,而不单是形容一个消化器官(不限于我们看到的解剖器官,还有生理功能)。
《灵兰秘典论》讲"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通过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主明对生命对健康的意义,君主要明那要完全靠这个谏议之官能否知周,这里突现出了脾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单单是辅助消化的功能。
脾的功用如此的重要,我们当然希望他能发挥他固有的职能来帮我们守护健康。
在《素问·灵兰秘典论》把五脏六腑的功能都职能化,心力君主之官…,讲到脾胃时脾与胃合到了一起,“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与胃的联系在日常当中就是一体,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那么考虑脾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胃。
那么脾胃不正常究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万病之准绳。
(1)胃最直接的出现是在阳明病篇:阳明之谓病,胃家实也。
(2)这里用了一个“胃家”,说到家那就不单是指胃,至少是包含了胃肠在里面。
(3)“胃家实”就包含胃实还有肠也实,二者都实了,那就不通了,就会生胀满,时间久了气就不容易降了。
腑的正常功能,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实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藏的功能与腑的关系:
在《素问.通平虚实论》里面,有:“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所由生也。”五脏要是病了,大家想一想,在“六腑闭塞”,六腑“实”(胃属于六腑),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一个小的问题,会酝酿出多少问题?太多太多了。
“食饮有节”
解读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再回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中讲了一句“食饮有节”,怎么样才能食饮有节?为什么要食饮有节?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食饮有节?
那就是胃肠要更虚更实。食饮有节才能让脾发挥其谏议之官的职能。做到了这一些,古人告诉你就可以度百岁乃去,这才是保证我们健康的有效措施。
平人者,不病也!
我们平时如何保护脾胃呢?
(1)细嚼慢咽
有养牛人分享,通过看牛是否牙口好,来推测牛的未来的脾胃是否好,能否长得壮实。相对于“吃什么”,要注意“怎么吃”。
(2)不怨人
惊则气乱,气乱则形乱;恐则气下,恐伤肾,肾主骨生髓;怨伤脾,《金匮真言论》曰:“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所以孩子出现了脊柱的错乱、变形,内不正则外乱,分毫不差。
(3)饮食有禁忌
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遵医嘱。
日常的操作有四:
(1)黄帝内针的运用
简单高效,人人皆可自学,大家可以搜索相关内容学习。
(2)艾灸
(3)食疗
(4)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