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阅读海,
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
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
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加缪阅读卡夫卡,
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
阅读,是关于发现的一场漫长的旅行。发现自我,发现他人,也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打开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大门。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在你的生命里留下印记。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是阅读让我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发现世界。
这个世界直接的真相很少,有时候你需要独自面对挫折,很多东西没有谁能够直接给你,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阅读。阅读是一个自我发掘、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和强大内心的过程。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判断才能获得独立的思考。
仔细想来,如果梳理自己的阅读史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读过很多书,但是对自己真正有影响的书其实不多。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费神费力;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正襟危坐;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至于获益,则实在难上下。
其实在童年时代,因为资源有限,那时候在学校和家里也没有像如今那么多的书可供选择。小时候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绘本”,只是隐约记得孩提时代喜欢是哪些没有文字的图画书和小人说。读的书课外书是大部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这一类的。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阅读记忆就是当时学校每学期都会发给学生的一本《阅读赏析》和《作文荟萃》,《阅读欣赏》是一学期一本,每个年级的不一样,《作文荟萃》好像是一个月一本。那时候,我读完了自己所在年级的《阅读欣赏》,还会去找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发的《阅读赏析》。因为年级不同,里面的文章的篇幅、类别也有变化,大部分都是一些名家散文、诗歌和小小说。我常常下午放学写完文作业后,就拿起来读,津津有味。
我还记得在《阅读欣赏》这套书中,我第一次读到了史铁生、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顾城、海子、舒婷的诗歌;也有一国内外的名著的介绍和节选的文章。这些文字在童年阶段为我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
而当时的那本《作文荟萃》则是当地的一本作文集锦,每隔一个月就会出版,是当时的中小学生和老师发表自己文章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成为我爱上写作的最初的一个最大的鼓励。因为当时我在班上作文写的好,每次的习作老师都会拿到班上念,语文老师鼓励我去投稿。后来还真的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出版社还寄来了稿费。记得当时好像每一篇文章的稿费是10块钱,但是当我第一次拿到自己写的文章换来的稿费,当时心里的那种喜悦心情持续了很久。
到了初中,阅读兴趣越加浓烈,也开始有意识的找自己喜欢的书。但现在想来,其实当时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还是比较少,可供选择的范围也比较窄。于是常常在周末的时候,去书店里找书看。当时的新华书店没有座位,看来选书看书的人都得站着,站着看累了就直接坐在地上。我记得我是在书店的一个角落站着看完了《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当时最喜欢看一些冒险探险类的书。我记得《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两本书。还有后来的《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魔戒》之类的书。
在学校的时候,因为老师的推荐,开始读一系列的名著,包括国内经典和国外的经典名著。印象比较深是《西游记》、《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雾都孤儿》、《茶花女》《德伯家的苔丝》《双城记》等等。
那会儿我记得新概念的作文很火,《萌芽》那本杂志在班上大家都在争相传阅。
因为新概念出门的很多少年作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书。读郭敬明韩寒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当时我最喜欢的一个作者,是在《萌芽》上发表文章的一个叫徐璐的作者。喜欢她写的校园文和青春小说。后来一路追到了大学。她考到到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学系,后来又到北大读研究生。她用温柔又克制的笔触写她的快乐和困惑,写她所在的城市西安和北大未名湖畔的风景,她的文字给当时正在处于青春迷茫困惑的自己带来了很多力量。她出版了《西安1460》《滴答》《从此尽情飞翔》《春江花月夜》《小情歌》,几乎每一本都找来看。
还有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三毛的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这些书在当时读了很多遍。沈先生的“平淡冲和”的文字风格也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文字风格。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和她踏遍万水千山的勇气给当时的自己带来深深的感动。常常一个人读着读着就潸然泪下。
阅读是没有教条的。那时候,没有书单,老师只是鼓励大家看书,没有什么书是必须读的。
读什么书全凭自己的兴趣。我还记得当时放暑假了,语文老师从她的家里带来很多书到学校,借给我们读,她推荐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给我,可当时年少的自己根本没有那种静下来品味生活的闲情逸致,当时对那样的文字也没有共鸣。拿起来读了几页就放下了。老师也没有说什么,而是指了指旁边的一摞书说,那你自己去选自己想读吧。
现在想来,初中时,读的书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阅读对自己来说,一直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有时候,遇到喜欢的书,会忍不住读几遍。有些书拿到手上翻几页就读不下去,就果断放弃。
到了高中,一遍要应对繁忙的学业,但还是忍不住抽出各种时间来读书。后来分去了文科班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看书。有时候,深夜刷完题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休憩和放松。
我清楚得那会儿,高中校园门口有一个书店叫“一角书屋”,所谓“一角”就是花30块钱办一张会员卡后,你就可以在书店任意借书,每本书按“一天一毛钱”来算。有了这个书店后,这里简直成了我高中生活的福地,不用存钱自己去买书就可以读到很多的书。而且店里的书藏书很丰富。从漫画、小说、诗歌到国内外的名著都有。甚至有关于哲学、心理学、非虚构文学的专柜。每次去的时候,书店里都是安安静静的,书店里的店员也在静静的看书。如果你自己想看的书店里没有,你甚至可以跟书店店员推荐,如果他们也觉得那是一本好书的话,他们采购回来之后会第一时间通知读者来借。
现在回忆起来,真的太感谢当时的书店老板了。他让很多喜欢看书但是没有太多钱买课外书又的高中生找到了用最便宜的方式来读到了很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