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的认识
我们对生活有许多期许,但却从未认认真真生活过,眼花缭乱的资讯促使促使人的“精神熵”加速演化,熵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的混乱程度,它是宇宙万物演化的一条基本准则,比如房间内的一杯水过一段时间会蒸发殆尽,水分子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变得更加混乱无序,而我们从未听说一间屋子里的水蒸气商量好有组织地聚集在一个特定的杯子里供人饮用。唯一例外就是生命现象的产生,将环境中杂乱无章的元素按照固定成分配比配比结合,亿万年进化之后还形成了高级生命形态的人类,竟然还有了意识。但人类的精神世界仍难逃熵概念的边界。我们内心的秩序难以建立极不稳定,随时面临解体,缺少一种对内心秩序的掌控就很难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具体来说,稀缺源于外界环境和内心欲望的合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洪荒宇宙从不是为满足人类舒适安逸而量身定做的简单游戏,随机概率左右着个体的命运,而你却无能为力,外界环境映射到你的内心,简单粗暴地摧毁你对生活所谓的掌控感。
还有就是我们内心无止境的欲望,大脑总是选择性忽略我们所在的起点,脑海里只幻想的“诗和远方”,膨胀、不断提高阈值追逐获得感,却忽略活在当下的那种代入感和沉浸感。
而所谓的“心流”状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当下某种活动中,完全无视其他事物的最优体验,身处其中感觉到可以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没有让人窒息的重压,还能获得及时恰当的反馈。
遗憾的是,这种美妙的体验对于现在的都市人来说却十分的纠结,如果说稀有,那它真的就像《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手套上黄色的精神宝石一样珍贵,操控你的心灵,让它怦然心动,那事情本身必须兼具独特性和复杂性,能彰显自我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刷出满满的存在感,同时必须具有挑战性,刚好落在简单无聊和复杂恐惧的中间区间,心流才会涌现。如果说廉价,当前争夺我们时间注意力的商业产品中随处可见,微信、抖音、快手、王者荣耀、吃鸡APP沉迷其中,都能感觉到心流的味道,从产品逻辑上讲,这些都是掌握人类对心流体验刚需、高频、易得的巨大需求的后逆向工程的成功产品,可惜的是这种“被动的心流体验”只能让人在沉浸其中的满足感和抽身离开后的疲惫幻灭感中挣扎焦虑,所以刷一会APP之后上班好比上坟的沉重心情就不难理解。在这里我们必须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被动心流只是商家攫取个人注意力的诱饵,巨头们赚钱的代价是以榨取个人生命的精髓为代价的。
相比读书学习需要主动深入思考、研究一个问题的费时费力,游戏时一站式轻松获得的心流状态,自然更加符合大脑的最小阻力原则(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只是事后回到现实生活中时,面对高的吓人的沉没成本才欲哭无泪悔不当初。但是等身体、精力缓过来好,大脑的习惯的力量又鬼使神差地控制你走那条更好走的路,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无解死循环。就如同现在码字写一篇读书心得的难度远远大于玩游戏,深入思考把脑海里相关概念整合打包输出,需要至少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打开思路进入状态,而玩一把游戏可能胜负早已揭晓,享受了60分钟心流体验了。
另外一个不利的因素在于我们对孤独的耐受性越来越差,我们与人互动时总会围绕一个焦点去讨论,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但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无所事事,注意力涣散,精神熵开始大量增加,刷朋友圈、追剧、玩游戏,或者睡觉也行,我们迫切需要外界帮助给自己的注意力导流,否则这种快速熵增的状态让人内心秩序紊乱不知所措。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为了免于遭受打扰,他们必须把自己的心灵填满,读书并不能发挥这样的功能,因为它太难了。青少年为了逃避混沌的黑暗,几乎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只要无需消耗太多的精神能量即可。听音乐、玩游戏、找朋友打发时间都是最常见的行为。”我们从小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这些技巧,去让自己减少一些面对孤独的时间,现在我们用的更溜了。
总结一下,心流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应对挑战性的活动中全神贯注地投入,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获得及时明确的反馈,过程中逐渐进入一种浑然忘我、身心合一的境界,控制感得到了最大化满足,你不必担心事情发展到失控的边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赌博、高杠杆的投机交易很难获得心流体验,最后还有一点科幻色彩的特质,时间的感觉被扭曲,相当于自己像奇异博士一样获得了操纵时间的乐趣。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这种体验,无论是主动的自我创造还是被动的商品娱乐消费,但“被动心流”的问题在于,也许过程中体验无异,但是事后总感觉自己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所裹挟,外界刺激在帮助我们便捷获得心流体验的同时,也在反向塑造我们的心智,因为外界刺激绝大多时候都会与我们潜意识的目标背离,比如说玩游戏挤占了本来要写论文、陪家人、忙工作的时间,由此引发一系列“连环撞车”的倒霉后果后,当高昂的损失透支需要个人买单时,我们才傻了眼,意识到外界刺激对自己内在目标的巨大损害,对内心秩序的失控引发大量“熵增”,唯有通过便捷高效的被动心流快速“回血”,这种激励循环又削弱了我们自我创造心流的能力,没有手机和网络的社会对现代年轻人简直不可想象。相比较而言,一个人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意识,整顿自己的注意力,那就会逐步训练出“反熵”的本领,生活中的走路、吃饭、交往的点点滴滴都能随时进入心流状态,让自己的心灵真正成长,变得更复杂,真正的与众不同。只有学会掌控自己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通往幸福的蜿蜒曲径从真正控制自己的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