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孩子会有各种各种的需求,当发生一件不开心的事情,也或者孩子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难免会生发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就会想上前去安慰孩子,以此来让孩子心里好受一点。如果妈妈想尽任何办法,付出很多耐心去宽慰,发现孩子依旧没有好转时,妈妈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了,可能会感到生气,也可能会感到无助、无奈、无力······
这种情况很常见,那妈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1、在很多妈妈的认知里,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既然是不好的,就要去“安慰”,帮孩子解决。
孩子的负面情绪确实需要我们去看见,去共情。不仅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也需要我们去看见、去回应、去关注。比如,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和成绩,告诉父母的时候,孩子就希望父母同他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开心和成就感。
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体验,一种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2、情感的自我投射
即在妈妈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安慰,也就想当然的认为孩子肯定也需要和自己同样的安慰方式,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了。简单来讲,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了。
3、父母的责任感在作怪
父母觉得如果在孩子难过的时候,自己不做点什么的话,就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受到责任感的驱动,就一定要为孩子做点什么。往往这里的“安慰”就变成了父母的一种干涉。
针对以上3种情况,父母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1、父母要调整对“负面情绪”的认知,不妖魔化。看到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都暗含孩子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相对于“负面情绪”,孩子真正的需求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学会和情绪相处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功课。允许孩子去体验各种情绪,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情绪里多待一会儿,多体验一会儿。我们理解孩子、允许孩子,这本身就是在表达爱。
有爱围绕,孩子不会轻易被情绪所击垮。
2、分清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划清界限。孩子可能需要安慰,可能需要独处安静一下,也可能有自己其它的需求,比如需要时间和空间。
所以如果妈妈心里特别难受的时候,就要保持觉察,是不是自己的情绪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了。这个时候,去了解下孩子希望妈妈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比如向孩子核实:妈妈看到你不开心,很想要帮助你,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吗?
总之,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安抚他,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3、允许、接纳父母的不完美。父母不要被 “全能自恋/无所不能”的心态所绑架,我们是人,不是神。
如果能给到孩子想要的帮助更好,如果当下的能力有限给不了,也没关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局限之处,允许自己做的不好,私下努力去学习提升,总之不要被 “自己做不到所带来的无力感 / 自我攻击”这种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样既看不到自己,也看不见孩子。很容易再把自己的情绪再次发泄在孩子身上,非但没有帮助到孩子,反而伤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