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离开西安已经十年,即便每年回家数日,也总是来去匆匆。那点时间,走亲访友吃喝聚会尚不够用,哪有闲情关注景致?难得这次假期稍长,终于可以好好品味长安城的春天,心怀惊喜像个游客似的,与这座深爱的城市重新链接。
春天里
重游如诗的长安城
仿若初相遇
护城河
雁塔提名、曲江流饮、终南寻隐、楼观问道,大唐盛世繁华里文人骚客的精神追求是与长安城的名胜风景密切相连的。这个春天,我要寻着唐诗重游故里。
城墙夕照
在山水之间,田垅阡陌,使人们借景抒情,让那些或激越或恬淡或洒脱或质朴的理念以唐诗为载体源远流长。而今,这些诗句便是我的导游。温一壶热腾腾的桂花酒,随这些诗句里的线索,春游长安城。
李白
第一站:乐游原赏樱。
乐游原碑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诗里描写春日赏花的名句太多了,那时人们春游赏花大多在长安城南。清明时节,到城外东南远郊的杜陵扫墓祭祖的人很多,返回时,人们会在城东南的乐游原上放飞纸鸢,题写诗文,借此寄托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于是乐游原上留下了许多名句。张九龄说:“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杜牧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白居易说:“乐游原头春尚早”;李白说:“乐游原上清秋节”。那时候,来乐游原到此一游顺便题诗一首的文人骚客非常之多,而到现在流传最广的,估计还是李商隐的这首:
驱车登古原,
向晚意不适。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大门
青龙寺石碑
老西安都知道,乐游原上有青龙寺,青龙寺里有樱花树。西安人对樱花原本就是司空见惯的。去年春天,我千里迢迢去日本赏樱;今年春天回到西安才惊讶的发现,在我大长安这樱花是普通的行道树啊!
高新二路
高新路
青龙寺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原名灵感寺,唐景龙二年改名为青龙寺。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纪初达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
青龙寺樱花
日本平安朝时期,大批留学僧人入唐求法。公元9世纪,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法师学习真言密教传,苦心学习中国佛教密宗文化,努力钻研中国汉学。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在佛经、诗词、梵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日本时,带走大批佛学经典和其它书籍。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设立道场,弘扬密宗,成为开创“东密”的一代大师。
空海大雁塔雕像
青龙寺和日本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日本佛教协会赠予青龙寺的樱花有不少日本独有的珍贵樱花品种,还有一些樱花是以佛教典故命名的。
樱花特写
樱花特写
青龙寺樱花种类有一百多种,来源主要是日本友人及佛教协会的馈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每年三四月樱花盛开,春色满园,姹紫嫣红,风光异常。樱花的起源在中国,兴盛在日本,屹立千年见证中日历史沧桑聚变的青龙寺,这一季的樱花正开放。
樱花特写
樱花特写
第二站:终南山溯溪。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习惯了厦门的四季如春,会觉得西安的春天来的特别明显。秋冬严寒漫长,却仿佛只需一夜春风就足以扫尽阴霾,迎来满目葱翠。这个时节的西安城里,处处萌着鲜嫩的绿芽,连墙边石缝的野草都努力挤着开出花来。而长安赏花最大气的所在,必须是南山。
终南山石刻
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写景时“意余于象”的奥秘,用这四十个字的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秦岭高处
“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进终南山,处处枝头春意闹。这个季节,桃花、梨花、樱桃花都肆意的开着。其实秦岭任意一个峪口顺着溪水走进去,沿途都能看到满山遍野的苍翠芳菲。
秦岭山居
山桃花特写
秦岭山水的气度跟秀雅的江南丘陵是大不同的。绵延千里,重峦叠嶂。山坳间时不时有桃花、梨花、牡丹花、迎春花、紫荆花、油菜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姹紫嫣红次第盛开。随着纬度增高,开的花也不同。溯溪一路登高,一路赏景,沿途春意盎然,美不胜收。
秦岭风景
我在溯溪
自从《空谷幽兰》一书问世,探访终南隐士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些隐居世外的人们不胜其扰,只能不断的移居到更深远的山区。
秦岭自拍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这秦岭山脉自古就是隐居者的桃源圣地,无论“采菊东篱下,悠然見南山”,还是“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汉初张良曾归隐秦岭修道,唐代诗人更是以“南山”为精神家园,千百年来的高人隐士数不清有多少,只知道他们都曾隐在这一方秦岭的山水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嘛!
我在秦岭
被王维的诗意引进终南山,回城时看到路牌上的“香积寺”,瞬间又想起了王大诗人当年的《过香积寺》,一时兴起,便想象着他当年的游览路线驱车前往。
香积寺大门
由于去的晚,寺院都要关门了。好在找到了这首诗。
香积寺石刻
王维晚年诗笔常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从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写到清高幽僻的内心意境。王国维说过,“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其实都是在抒情。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香积寺的景物中去了。我进香积寺匆匆转了一圈,钟楼鼓楼藏经阁,法堂斋堂天王殿,感觉寺院都差不多似的。让我决心换个季节再来此地的,是香积寺后院的几棵千年银杏树。尽管此时树冠正在发芽,但想象一下金秋到来满地黄叶的景致,已觉得不虚此行了。
第三站:渭城渡折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地砖石刻
长安送别,离人往东过潼关是在灞河辞行,往西出阳关是在渭城送别。自古而来,“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的灞桥风雪和“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的咸阳古渡都在“长安八景”之中。这日恰逢春雨如油,我便乘着公车摇晃到了传说中的“渭城渡”。
柳岸照片
落花图
连绵的阴雨笼罩长安,这季节正是柳树发芽的日子。要说写景,唐代诗人中我最欣赏王维。他的《渭城曲》,是首画面感和旋律感都极强的送别诗,这诗里的景致,非得要春季雨天才能领略。雨雾轻烟,飞絮遍野,古渡折柳,落英缤纷。在春雨蒙蒙中漫步在渭河柳岸,脑中一直盘旋着古琴曲《阳光三叠》,幻想着王维在两千年前在这渭城渡口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赠柳,敬酒,题诗,挥别。在那个时代,这一别,竟不知何日再得消息。
王维图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咸阳楼
再久的送别也有尽头,如同再长的假期也有结束的时候。阳关三叠之后友人们各奔前程,而探亲假到期的我也要踏上归途。
在这个春日,能与诗和美景邂逅是我的幸运。
只愿长安,长安。
空海美图
文·图 /陈默默
厦门广电集团主持人
在这个春日,
能与诗和美景邂逅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