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活动有两个要点,首先是社交活动的意愿,其次是社交活动的对象选择。
社交活动的意愿,就是愿意与他人交往、交流。
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意愿,这点上大家都没什么区别。
那么区别在于社交对象的选择。
生活中的社交对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被动选择的,另一类是个人主动选择的。
举例来说,家人,亲戚,都不是个人主动选的;
又或则,进了一个公司,公司同事就是被动选择,直到离开这公司为止;
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也是被动选择。
主动选择的,就是朋友、爱人。
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的也有相同的。原来是同学,毕业之后成了朋友或则恋人。原来是公司同事,后来成了朋友或爱人。
被动选择没有什么方法,主动选择就有个人的选择方法。
从社交的目的性出发,讲的是回报与成本的对比。
有的人选择社交回报高的对象,放弃社交回报低的对象。
从社交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出发,评估的是社交对象的短期特征和长期特征。
如短期对象看顺眼即可,长期对象要考虑多方因素。
选择社交对象的方法很多,大多是带有个人立场。
这是因为这些方法都是来自个人的见识阅历,随着个人经历、学识不同而不同。
总而言之,每个人用独特的视角看世界,也用独特的要求区分周边的人们。
虽然大家都是“独特”,但是不是完全不同,至少有部分是相同的。
有部分相同,才有成为朋友的可能。
否则,大家就只能呆在被动社交的圈子里,一生都是“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