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正在困惑,为什么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鲜有人光顾,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动辄便有几千几万的阅读量?是的,我也是。
写的东西没人看怎么办?有时候鼻子都不禁酸那么一下,因为这的确,是我不太愿意去谈及的话题。我想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安静地诉说着故事,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终归是个小角色。
虽然没有太多人光顾我的世界,可但凡把文字敲在了屏幕上,还是希望有人细细读上一番。于是反复修改、排版,在供选择的配图里左挑右选,甚至动用自己那拙略的P图技能。不知不觉时间过去,按下“发布”按钮时,才看到屏幕右下角显示的时间已经是凌晨三四点。
随后的事情,便是看着可怜的阅读量,暗自告诉自己写得还不够好,思索以后要注意哪些问题。写作是一件靠热情来推动的事情,当热情消耗殆尽,写出的文字也就没有了营养。所以,一次次的失落在心底堆积的时候,热情也随之降温了。这时懒惰便开始肆意生长,像病毒一样扩散至全身。于是我认为,既然写出来的东西没几个人看,那就不要写好了,学得聪明些,也省些力气。
一停,就停了多半年 。这半年来,虽然也会沾染文字,但更多是写在本子上,再也不敢放到别人的眼下。幸运的是,我没有扔掉阅读的习惯,读书,也在网络上读些碎片式的文章。当情绪由高涨走向低谷,又从低谷回归平静时,人是最懂得如何思考的。我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写的文章和那些动辄阅读量五六位数的文章相比,实在是班门弄斧。
既然有这么大的差距,按道理更应该让自己远离被忽略的痛苦才对。事实不然。不管距离目的地还有多么夸张的距离,如果不肯迈开脚步,那么终不能到达。如若迈开脚步,每天则可以前进一点点,你只要知道离终点越来越近就够了,即使看不到尽头又何妨。不够优秀的时候,就不要想以后的事情。
四月初,当我再次把双手抚在键盘上时,不光有些生疏,还有种难以言说的羞涩,就像许久不见的朋友再次相遇一般。不过,爱好这种东西,既不能轻易培养,也不能轻松抛弃。看着一个个文字生龙活虎地跃然于屏幕上,嗅着字里行间夹杂的无限趣味,我知道,我终究离不开“写”这件事,也再也不离开了。
和以前一样,阅读量依旧少得可怜,偶尔获得评论时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在回复读者评论时好比发表获奖感言一般激动。一两个也好,三五个也罢,当自己粗俗的文字得以被认可的时候,心中的欣喜会按耐不住地奔跑出来。不同的,是这些鼓励再也不会成为影响我写作节奏的主导因素,有了自然更好,若是没有,当然也不能断了写作。
如果长时间的坚持让你感觉不到快乐,那一定是这份坚持不够纯粹。如若真的能把写作变为一种习惯,那么有没有人看可能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学习吉他的经历,像每一个学吉他的人一样,带着无限的热情买把吉他,然后对着教程拼命钻研,最初的时候一天有八九个小时都是抱着琴过的。从最基本的指法开始,然后学着去按各种和弦,接着试着练简单的谱子。那时从网上打印了厚厚一摞简单版的吉他谱,注意,是简单版的。每个谱子大概用上简单的几个和弦和不变的节奏就能轻松解决了,于是我一首一首地弹唱,录下音来分享给大家听。那是我过的最快乐的时光,是收获赞赏最密集的时光,是进步最少的时光。
是的,没有了打磨的过程,而急于与他人分享,快乐之余,也错失了进步的机会。可能是因为对音乐有种执拗,想要把吉他弹得再好点,我把之前打印的谱子都送给认识的初学者了,于是我带着一年半的琴龄和初学者的心态又重新开始,找课程视频,学新的技巧。自打那时,我再也没有录过弹唱给谁听,可练琴的习惯却保持了下来,因为获得快乐的源泉不再依靠卖弄自己有限的水平,而是简单的坚持做一件事情的心安。可能除了自己,再没有人能帮你做到一如既往。
写作这件事情,大体上和吉他一样吧,没有多少人过问你练习的痛楚,也没有人无缘故地给你支持。作为作文者更应感谢那些不愿不愿轻易给你赞赏的人,是他们告诉你还差很多。写作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文字负责,但要清楚,每一篇文字都不是拿来给谁看的,而是拿来给人去读的。写得好,自会有人愿意去读;如果摆弄出来的只是花拳绣腿,那也怪不得无人青睐。
陈奕迅那首《红玫瑰》中有句歌词恰好可以形容这类事物: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而现实中的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一开始就能“被偏爱”,大多数人都会在“得不到”的尴尬境地里久久徘徊,所以对于更多人来说,甚为重要的其实是:得不到的不要太骚动。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热情及时得到补充并慢慢地去释放,这本就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那么即便“得不到”又有何妨。
况且,谁也不能料想,兴许哪天自己就“被偏爱”了呢。
所以尽管现在翻看公众号的统计数字,去查询简书的提醒消息,往往还是会以小小的失望告终,但我还是要写下去,像本能一样写下去。当写作这件事情在我体内生根发芽时,我便注定要对它负责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