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习《易经》之前,自我感觉是一个头脑挺活泛的人,学了《易经》之后才发现,简直就一死脑筋。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东西还行,若是超出了领域范围,便呆若木鸡一片茫然。遇到突发的具体事件时,头脑一根筋地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人家说啥就是啥,完全被别人的思想带着走,丝毫不懂得拐个弯,抹个角。
以前春日牡丹觉得“拐弯抹角”这个成语是贬义的,跟“油嘴滑舌”“见风使舵”“拍马屁”差不多,看到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则特别不待见,心里没来由的就鄙视人家。
也不知从哪里注入的信念,一贯以来认为做人说话要老实忠厚,有什么就直接说什么,看到别人有哪里做得不到位的,忠言逆耳,一身正气浑身是胆无论如何都要说给对方听,也从来不会去附和他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就拉着脸。要么就沉默是金,说过的话不再说第二遍,想当然的把每个人都想象成“萤火虫”,肚子里点灯,心知肚明。
后来发现好像不太对劲,特别是大学毕业后走出社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有一次同事悻悻然地朝我怼了一句,“哎呦,你这话可酸哟”。
当时她说话的音量并不高,但她的表情却深深刺痛了我,虽然还是稀里糊涂的不知她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我开始下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发现好多次本来挺融洽的集体氛围,只要我一开口,就像有阵阴风吹过,冷飕飕的,特尴尬,而我居然还泰定自若,我行我素不明就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从高中时代开始,春日牡丹就特别喜欢看《演讲与口才》这本杂志,记得当时一个月出版一期,我算好杂志更新的时间,到学校门口的小书摊里买回来,津津有味地看着。但是估计那时候的我估计只挑自己喜欢的、认为对的才看,越看自信心越爆棚,幻想自己是天下第一演说家,从未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即便看了很多,却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都不懂。当然,也因为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所以演讲能力压根没有任何的提升,直到十几年后微信盛行,开始尝试在群里用语音分享时,还断断续续地老接不上话。硬着头皮讲了几次后,这个能力才成长起来,后来每天分享,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又发展出了即兴演讲的能力。
哈哈,学习《易经》后就是有这个能耐,把尘封了那么多年的回忆又勾了出来,那个直愣愣的毛头小孩,说话带刺,把别人都刺得淌血自己却还一脸无辜的那个愣头青形象毅然浮现在眼前。
为什么当年会这么傻帽呢?说到底就是没接触相关方面的学习。从小到大春日牡丹的生活环境特别单纯,在学校里虽然成绩一般般,但上课认真听讲,老实听话,又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乐于服务大家,常常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同学们也很给面子,一路顺风顺水的。所以出了社会后,依然用在校学生的心智状态去应对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人际关系网,自然就碰钉子了。
后来钉子碰多了,也就学乖了,收起了“刀子嘴”,说话之前会衡量一下,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特别是现在大家都习惯使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很少面对面沟通,讲不清楚的语音可以撤回重讲,讲完之后自己还可以听几遍,感觉不对再调整,实在讲不了,那更简单,直接文字表达,所以,减少了很多因为不良沟通带来的冲突和烦恼。
但即便是这样,还是要懂得沟通方法和技巧的,而且很多事情总还是要直接面对面沟通和表达的,所以,还是要学习沟通的法则。而有关这方面的课程、书籍、音频特别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我也专门学习过一些,但始终觉得没学到根本上。
直到学了《易经》之后才真正明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就是二,二就是一,而在《系辞》上传里孔子说到:“曲成万物而不遗”,宇宙万有共同运用的其中一个法则就是“曲成”,“曲则全”,如同阴阳太极图一般,只有走曲线才圆满。特别是中国人,经过几千年的《易经》思想的熏陶,已经形成了说话“拐弯抹角”的艺术特色,就连骂人也要拐个弯,别人才能欣然接受,这也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