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课例中窥见什么

10月27日至10月30的送教下乡活动,我在四间学校上了四节所谓的“示范课”——两节《白杨礼赞》,两节《雁门太守行》。

01 我为什么而上?

经常跟外地的一位与我意气相投的教研员交流。我们之间有一句灵魂拷问:你反反复复向老师们提出某些建议,他们有一点点改变了吗?

我们向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不外乎吃透文本,立足文本教学,注重引导,不塞不赠,仅此而已。

每次灵魂拷问之后,总是相视苦笑:并没有。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阅读教学课堂,依然是“问题+答案”,答案不是思考的结晶,而是课堂朗读的材料。“一言不合就读答案”。

2020年中考题古诗鉴赏题中考到《己亥杂诗》和《过零丁洋》,学生对诗意的解读能力之差令阅卷老师瞠目结舌!有位老师每天的休息时间都跟我说,我们平时都太想走捷径了!

而我们平时提出的一些建议,老师们会质疑,会觉得不可能做得到;或者,“阳奉阴违”。于是,意气相投的我俩,还产生了一个约定:有机会同台竞技,将我们的教学建议通过具体的课堂呈现出来。

教研员上示范课,是份内之事,并不值得大家惊讶惊叹。远的不说,名师不说,单说近的,我认识的,区内的,有几位同行经常到学校去上示范课,甚至还有即兴上课的。

当我用评课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想法不够畅达的时候,我就真的试着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出来吧!哪怕不能改变什么,起码引起思考。于是,我决定在这次送教活动中以身试课。

02 我凭什么来上?

我凭什么来上?那些个唬人的装点门面的头衔,虽然老师们并不知道,但我也不想赘举。我还是相信自己是实力派。

二十一年前桂平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十三年前还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都拿了总分第一;(现在回过头,才知道自己跻身于“青年教师”行列中的时间跨度挺长的)贵港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自治区优秀教师“特色示范课堂”,“一师一优课”活动的省优课、部优课……

再数下去,就有自我炫耀之嫌了。我凭什么来上,还有一点就是,我阅课无数。

03 课中窥见什么?

(1)《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我从第五自然段切入,认识白杨树的特点之后,再回到第二自然段,通过背景,再凸显白杨树的形象。为第二课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足铺垫。设想中的第二课时是从白杨树象征意义延伸到咏物散文的写法,实现从“一篇”到“一类”。

上课的主线是两条,品读和朗读。我没有用Ppt,但一边读一边有连环的问题抛给学生。概括内容,词语含义、作用、手法。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尽力让白杨树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起来。

想借此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靠学生读出来的还是装在老师的心中?归根到底,课堂是老师为主导。阅读教学非得要拆成“问题+答案”在Ppt上展现出来吗?写作背景一定要在第一课时出现吗?能不能在语境中学习字词?能不能寻找一个切入点,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不借助多媒体,我们还能上课么?

因为我刻意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发现学生的朗读存在的“唱读”比较严重。我觉得这跟集体读个人读的形式无关。跟什么有关?且看下文分解。

在课中还窥见的是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有自己的知识储备,有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本是有自己的理解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比如“微微泛出淡青色”的“淡青色”,意味着“生机”“活力”“生命力”,“微微”意味着“低调”“不张扬”“内敛”“隐忍”这都是可以认可的答案,为什么一定要学生齐声朗读标准答案呢?

当然,学生也有理解不畅之处。比如用黄绿错综来概括高原的特征,比如读不出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觉得高原是单调的。这都可以通过引导让他们抵达文字的真相。

家常课不是赛教课,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完全没有必要掐哪个环节该用几分几秒。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对文本的品读后,再加上提出朗读要求,学生的唱读有所改变,能读出起伏来了。其实,朗读真的是训练语感的极好的方式。

当然,也有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质疑,觉得不按照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字音字形词义的逻辑上课,就不是语文课。

(2)《雁门太守行》

好吧,《雁门太守行》,我中规中举。还是有一个问题吊着学生:为何称李贺为“诗鬼”?第二天上课的班级增加了问题:这是一场胜仗还是败仗?

我的中规中矩的课,特别注重“说诗意”。我想看看,也想让大家看看,八年级学生不借助翻译书对诗意理解的真实程度。

理解诗意这个环节,平时听课一般见到的操作都是直接给出诗意让学生读,窃以为,这样的结果就是诗句和诗意是剥离的,我们也无从知道学生理解的障碍在哪。

《雁门太守行》,第一句,在课本分两个注解解释,但却不能简单地将这两个注解连起来了事。学生结合注解说诗意会漏了关键意象“黑云”,忽略了动词“压”。

第二句,我抛出一个问题,“甲光”是我方,还是敌方?对这个问题,方家解读两种意见都有。第一天上这首诗的班级,各持己见的学生能响亮地、底气十足地说出理由。不过,后来,又都能从诗句中读出“赞美”之意,于是一致认为是“我方”。第二天上课的班级,每一个问题,每一名学生的回答都话不成句,并且不管如何鼓励,也看出他们是尽力了,还是没法响亮。

第三句、第四句,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描绘画面。第一天班级的学生略好,能展开想象,但是词汇匮乏。比如“色色的秋风”“潇涩的秋风”,还有很难找到一个词汇来描述声音传遍了每一个角落的情形。第二天的班级,真的是离了翻译书就找不着北了,我巡了教室一圈,真的是不够三名学生动笔,有人在偷偷地看翻译书了。我拿了两名学生写出来的对比,两人的写法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强调“说诗意”不能漏了关键的意象。

至于朗读,我也是致力于改变“唱读”。学生是可以做得到抑扬顿挫的,哪怕是集体朗读。

以上关于《雁门太守行》这节课的描述,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当然,第二天上完课,有老师说,我们的学生,基础都很差,这是中班,如果你去到差的班,更加……

我想说,学生入学一年多了,真的不能改变他们什么吗?

马上有另一位老师说,我们确实缺了一点耐心吧!当学生说不出来,我们就直接给他啰。

想起那年,在北京十四中,张彤老师说过,有些学生是跪着的、趴着的,老师不可能跪下、趴下去迁就,而应该扶他们站起来。

借这句话,与君共勉吧。

如果大家不嫌弃,我会继续借大家的学生上课,共同思考一些问题。

如果您下载有简书APP,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坦诚交流。我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型。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人文主题是“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
    噜噜890108阅读 1,708评论 0 5
  • 整理完两节课堂实录简案已近十一点。对今天的培训做一简单回顾。 今天余老讲授的两节课,很重视学生集体训练,...
    一身书生气阅读 2,627评论 1 3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581评论 16 22
  •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不甘选择了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后,我由女人变成了超人,什...
    亦宝宝阅读 1,880评论 4 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619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