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
一个中年人的考研历程
毕业13年,备考5个月,我如何坚持走进考研的考场
目录
一、序言篇:本文初心和使命
二、准备篇:心态调整和择校
三、复习篇:学习心法和技法
四、行动篇:备考的故事叙述
五、考试篇:考试经历和感受
六、认知篇:收获的认知总结
二、准备篇
本文是备考前的自我思想动员、心态调整、院校选择、报考流程,以及备考资料挑选,是备考前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必须认真对待。
第二节 学习准备,备考学习前的忙碌
这一节主要是备考学习前的忙碌准备,院校选择、考试报名、学习材料,看似琐碎,但至关重要,为后续静下心来全面的铺开学习扫清障碍。
院校选择因人而异,想必诸位都有自己的意愿。我只针对非全日制略表一二。
1、政策解读
先说说读研究生的不同形式吧。
读研分两大类,全日制和在职读研。全日制,就是在校学生;在职,就是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读研。在职分三类,在职读研(已取消)、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
对于在职读研,毕业后仅获取专业硕士学位,无学历,2014年之前参加十月全国联考,2014年之后参加一月全国联考,2016年彻底改革,取消在职研究生,将之改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参加全日制全国统考。
对于同等学力申硕,也叫研究生进修班,即传统意义上的"在职研究生",不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在职人员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非学历、非脱产的教学形式,是对那些学术或专业技术水平已达到所申请学位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同等水平的人的一种认可,不能直接与授予硕士学位挂钩,不允许发毕业证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员结业后,也不享受国家规定的研究生学历教育待遇。可以在结业后参加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考试,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考试在每年的5月份进行。
对于非全日制,2017年之后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础上设立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均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入学考试,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培养和毕业标准,毕业同样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毕业证及学位证双证,两者仅学习方式不同。两者学历证和学位证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非全日制的毕业证会注“非全”。大部分学校都会要求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同质量进,同质量出,含金量较高。
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时间较短,社会容易把统招非全日制普通研究生与非统招的传统在职研究生(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的成教、自考、网络教育本科相混淆,所以造成了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歧视的错误现象。202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资格条件。
这里还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设置,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二者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别”。两者也有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硕主要培养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专硕主要培养实践能力的高层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学硕的课程偏向基础理论研究,专硕的课程主要以实际应用为主;调剂制度不同,学硕可以调到专硕,专硕不能调到学硕;对应人群不同,全日制可以拿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只有专业学位。
不难看出,目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学历学位的双证教育,与全日制双证具有同样法律效力,入学考试与全日制完全相同,难度和含金量可想而知。
2、院校专业选择
下面再说说院校专业选择,建议先专业,再院校。
就我了解的信息,目前院校对非全日制的设置情况如下:
一是招生原则,大都讲究宁缺毋滥。我报考的院校出现过当年未完成招生指标,而且实际招生人数为零的情况。
二是专业设置,只有部分专业设置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且每个专业招生人数都是个位数。我报考的学校,主要在机械、电气、土木、建设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设置了少量招生计划。比如我报考的电气学院,2021年招生计划4人,实际招生1人。
三是MBA非全日制招生人数多。我报考的学校,2021年非全日制计划招生780人,MBA计划招生740人,其他专业计划招生40人。
四是考试科目,有难易之分。主要分两类,简单的是MBA考试,只考政治和外语;其他都难,要参考全国统考的政治、外语、数学、专业课。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先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如果选MBA备考,则相对轻松些;如果选其他学科,对于多年未翻阅学习材料的人来说,难度不一般。
明确了专业方向,剩下的就是院校选择,这个比较简单。大部分学校都有非全日制招生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院校即可。或者由于工作原因,已经跟某些院校有业务来往,直接报考这些院校可以省去院校选择的时间。
3、没有捷径
诚如以上所述,还有个事实必须提前说明,以免诸位还有侥幸心理。
研究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就是参加全国统考,每年12月最后一个周末,周六上午考政治,下午考英语,周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专业课,有其他特殊要求的学科,第三天考试。
我想表达的是,既然国家已经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到了与全日制同等地位,因此各个环节肯定也是同样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初试的全国统考,考试没有作弊的可能,也没有提前走后门的可能,除专业课是院校自主命题外,其他都是全国统一命题,密封待考。
初试成绩过录取线也是王道,所有被录取学生的成绩,院校都会在网上公示,让社会监督。因此成绩太差,在院校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下,也是无路可走的。
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初试成绩是唯一的敲门砖,除了下真功夫备考学习外,没有其他捷径,也建议大家不要在另寻捷径上浪费时间。
1、政策解读
这里先解释两个名词:定向和非定向。
硕士研究生按其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时,已经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毕业后仍回原工作单位,在校不享受奖学金,面向在职工作人员。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享受奖学金和其他生活待遇,面向全日制的在校应届大学生。
2、时间安排
考研的时间安排是,9到10月网上考试报名,11月初网上确认,12月最后一个周末全国统考。
考试报名共分两步,先网上报名,再网上确认。每年报名时间基本相同,下面以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为例进行说明。
网上报名时间分为,预报名时间和正式报名时间,2021年9月24日至9月27日预报名,2021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正式报名。选择哪个时间段都行,但尽量早点报名。这一步相对简单,只需要按照网站流程填报信息、完成缴费即可,报名费180元。
3、确认材料
报名成功后,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网上上传确认材料,通过考试资格审查后,方可参加考试。这一步比较麻烦,报考院校一般在10月下旬才会发布通知详细说明所有确认材料的要求。非全日制属于定向培养,需要用人单位的相关材料,因此务必提前准备好。
下面梳理报考非全日制的所有确认材料:
1)手持个人身份证的单人免冠一寸照;
2) 正反面身份证彩色扫描件;
3)学位、学历彩色扫描件;
4) 盖有人力资源部公章的公司介绍信彩色扫描件。需要按照报考院校的介绍信模板填写信息。我是8月下旬回公司开出的介绍信,还好开的早,9月中旬咨询学校后,发现公章有误,又及时返回公司重新盖章。
5) 至少两个公司技术专家推荐信彩色扫描件。需要按照报考院校的推荐信模板填写信息。要求专家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级别,并附高工证书扫描件。专家本人签字外,还需加盖公司人力资源部公章。
6)工作期间五年内的优秀论文和获奖证书扫描件。
7) 考生联系信息。要求在白纸上手写个人报考号(报名成功后系统自动生产的编号)、姓名、联系电话,然后拍照上传。
从时间上看,考试报名贯穿在备考的时间之内,因此对于公司介绍信、专家推荐信费力耗时的材料,务必提前准备好,以免影响报名,甚至影响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