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当前的这场瘟疫,也许我们很少会提及“蝙蝠”。而对于“蝙蝠”的认识,人们历来褒贬不一。那么,蝙蝠究竟何物?在我们婺西南汤溪一带叫做“老鼠biying”。biying者,飞蛾也。老鼠爬行,飞蛾飘舞,蝙蝠就是这样一种不禽不兽之物。
当然,如果想更多地了解蝙蝠,那还是看看“蝙蝠”的前世今生。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分类选其一二,以飨读者。
一、命大寿长,出神入化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悠久,那在蝙蝠面前实在不值一提。蝙蝠这种翼手目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8000万年了,它属于上古生物,和恐龙都是同时代的,恐龙在6500万年前灭绝,控制地球达到1.6亿年,也就是说这么厉害的恐龙也没有躲过灭绝的命运,而蝙蝠却活了下来。由此可见,蝙蝠的命该有过大!
不但如此,而且蝙蝠寿长。动物寿命往往与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大型动物的寿命通常比小型动物要长。据推算,人类虽寿命相对较长,但通常也只是同等体型其它动物的4倍,而蝙蝠相对体型较小,有的蝙蝠竟然能够活到40年之久,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动物长了8倍之多。须知,蝙蝠的生存环境如此的恶劣,却长寿得如此令人惊异!
所以,我敢这么断言,如果从类人猿进化到人,人类从此主宰了地球。那么,蝙蝠种族里的某一支,也通过进化,一旦统治了地球,人类的悲哀从此也就开始了。所以,人类啊,应当保持警惕!
但是,人类有了警戒心后,不是去大肆捕杀,而是应该和谐共存。人类想到达这样的境界,必须要保持一份敬畏心。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蝙蝠曾经就是这样的“出神入化”——
其中一位是张果老,便是一只蝙蝠精。据《太平广记》载:
玄宗问曰:“果何人耶?”答曰:“臣知之;然臣言讫即死,故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救,臣即得活。”玄宗许之。法善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言讫,七窍流血,僵仆于地。玄宗遽诣果所,免冠跣足,自称其罪。果徐曰:“此儿多口过,不谪之,恐败天地间事耳。”玄宗复哀请久之。果以水噀其面,法善即时复生。
看,蝙蝠不但神通广大,而且资历相当老,混沌初分时,就已经有了这位白蝙蝠精。
另一位则是捉鬼能手钟馗。钟馗何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
开元天宝间,明皇染疾,寒热累月。一夕,忽梦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窃贵妃香囊及明皇玉笛,绕殿而走。大鬼袒裸双臂追赶。捉住小鬼,割出眼睛吃了。明皇问是何人?大鬼说,臣乃钟南山进士钟馗,因不第触阶死,愿为陛下尽诛人间鬼魅。明皇惊寤,汗出顿廖。命吴道子因图其形,诏令天下,岁首悬挂,以避凶迎祥。
后来呢,钟馗逐渐演变成了门神,但凡是钟馗的画像上,就会有一个蝙蝠。而这个蝙蝠就是钟馗的助手,为钟馗引路,哪里有鬼就把钟馗引到哪里,钟馗就能抓住鬼,把鬼吃了。那么,为什么蝙蝠会做了钟馗的助手?传说也是一个有才能的鬼,喝了枉死城边的奈河水后,身上长出了两只翅膀,化身为蝙蝠,凡有鬼的地方。不管鬼躲藏得如何深幽隐蔽,都能探寻得到。见钟馗欲斩妖邪,而它也正有此意,二鬼一拍即合,蝙蝠就做了钟馗的向导。这样,蝙蝠与钟馗组成了捉鬼两人组。
所以,当知道了蝙蝠有如此的“出神入化”后,我还真服了,还有人居然敢去捕食蝙蝠!
二、不禽不兽,形状殊异
蝙蝠形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也常有出现——
一是曹植视之为怪物
七步成诗的曹植,曾写过一篇《蝙蝠赋》:
吁何奸气,生兹蝙蝠。形殊性诡,每变常式。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明伏暗动,尽似鼠形,谓鸟不似,二足为毛,飞而含齿。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陆,上不冯木。
我们从《蝙蝠赋》仅存的十七句中发现,曹植不喜欢蝙蝠,他把蝙蝠这个丑八怪骂了又骂,一开始他就感慨而叹:“吁何奸气,生兹蝙蝠”,接着就形象地描绘了这个不禽不兽的“怪物”。这在曹植看来,蝙蝠虽然能飞,可是长得却不像鸟,所以“不容毛群,斥逐羽族”,就被爱惜羽毛的鸟类给赶了出来。不过,曹植的局限就在于,认为蝙蝠是“巢不哺毂,空不乳子”,却殊不知,蝙蝠不是别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哺乳动物。这样的观察所得,未免大错特错了。而其实曹植不重在写蝙蝠,而在于借物喻人,痛斥那些颠倒黑白,构陷善良之人,它们“形殊性诡,每变常式”且经常“明伏暗动”。这样,把“怪物”小人的丑陋行径暴露无遗,以此表达了曹植“嫉邪愤俗”之情。
二是冯梦龙视之为异类
《笑府》是冯梦龙编写的笑话集,在书的“序”中也曾提到:“或阅之而喜,请勿喜;或阅之而嗔,请勿嗔。古今世界一大笑府,我与若皆在其中,供人话柄。不话不成人;不笑不成话。不笑不话,不成世界。”且看其中的一则《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蝙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以?”一日,麒麟诞,蝙亦不至。麒亦责之。蝙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乃无奈他何!”
读完之后,这则笑话也在以物喻人,你是开怀而笑,还是心怀不满呢?如果你在“阅之而喜”,其实这是比喻一些卑鄙无耻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那还是“请勿喜”;如果你在“阅之而嗔”,其实这有时也是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那就“请勿嗔”。
三是伊索视之为异端
《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则“蝙蝠”的故事:
很久以前,鸟类和走兽,因为发生一点争执,就爆发了战争。并且,双方僵持,各不相让。
有一次,双方交战,鸟类战胜了。蝙蝠突然出现在鸟类的堡垒。“各位,恭禧啊!能将那些粗暴的走兽打败,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飞,所以是鸟的伙伴!请大家多多指教!”
这时,鸟类非常需要新伙伴的加入,以增强实力。所以很欢迎蝙蝠的加入。
可是蝙蝠是个胆小鬼,等到战争开始,便不露面,躲在一旁观战。后来,当走兽战胜鸟类时,走兽们高声地唱着胜利的歌。蝙蝠却又突然出现在走兽的营区。“各位恭禧!把鸟类打败!实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类,也是走兽!敬请大家多多指教!”
走兽们也很乐意的将蝙蝠纳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于是,每当走兽们胜利,蝙蝠就加入走兽。每当鸟类们打赢,却又成为鸟类们的伙伴。
最后战争结束了,走兽和鸟类言归和好,双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为。当蝙蝠再度出现在鸟类的世界时,鸟类很不客气的对他说:“你不是鸟类!”被鸟类赶出来的蝙蝠只好来到走兽的世界,走兽们则说:“你不是走兽!”并赶走了蝙蝠。
最后,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飞着。
寓言中的蝙蝠,随机应变,聪明巧妙,可是它的异端之举,一旦被禽兽共同识破后,那就栽倒了:“最后,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飞着。”所以,这则故事所隐含着的寓意在于:那些惯用两面三刀的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
三、病毒宿主,触之染疫
《山海经》曾有记载:
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
这里所谓的鸟,其实是鼠尾蝙蝠。普通的鸟怎么可能叫絜钩?絜钩者,挂钩子也。鸟的翅膀长着羽毛怎么可能挂钩子?只有蝙蝠这种翼手目动物才在翼端长有爪子,像人的手一样,所以才叫翼手。我们知道,蝙蝠睡觉的时候都是头朝下倒挂着在岩壁或者树枝上的。没有翼手,挂钩子怎么可能呢?可见“絜钩”这个名字太生动传神了,隐藏着几千年的秘密。看来古人不知道鼠尾蝙蝠是兽类,误认为其是一种鸟,然而蝙蝠能传播瘟疫,是为病毒宿主。这一点古人已经指出来了,说不定还是来自真实的惨痛教训,而不会是空口无凭。
那么,蝙蝠为什么能成为病毒宿主呢?这可能跟蝙蝠是唯一飞行的哺乳动物有关。因为飞行,蝙蝠的代谢非常之外,高效运转的身体在进化中发生了变异,使蝙蝠拥有超强的基因修复功能,而且体温保持在在四十度左右。而这,是人类身体碰到病毒,开启免疫功能才会升到的高度。这意味着,当蝙蝠携带的病毒转移到人身上时,它们已经适应了四十度的高温,人类的免疫功能对它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也因为这种超级修复功能,让蝙蝠成为很多病毒钟爱的宿主。
四、借助谐音,福若蝙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蝙蝠是一种瑞兽,因为蝠跟福同音,蝙蝠就是遍福。而借助这个“口彩”,就为了图个吉祥之意。所以,中国人围绕蝙蝠创作了很多有诚意的祝福:两只蝙蝠并在一起,是“双重福气”;从盒中飞出五只蝙蝠,则表示“福和合”;把蝙蝠放到瓶中,则是“平安五福”;蝙蝠飞到扇子上,是“引福归堂”;门上刻蝙蝠,这是福上门;五只蝙蝠组团上门,这是五蝠临门;如果中间再加一个寿桃,则是五福捧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值此庚子交替,正当瘟疫肆虐之时,而今又闻说,此罪在世人煮食蝙蝠,是以报应遭天谴。蝙蝠者,罕世之物也,几与恐龙同存世,未肯与其共亡命。恐龙,立庞然大物之形,而绝迹于自然;蝙蝠,显黑丑怪状之貌,则留存与天地,何哉?当我尽力去查阅蝙蝠的前世今生,不禁由此而生感慨,并以赋诗一首作结:
久时称霸几时狂?避在洞口细打量。
不知恐龙身何处,蝙蝠至今犹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