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经常在群里看到大神们在讨论MVC MVP之类的东西,之前对MVC倒有一些了解,也还有一些印象。因此也激起了对MVP探讨的兴趣。这几天都在简书上翻阅相关文章,也动手写了些demo。目前也还是云里雾里的,也许真要在项目中运用起来了,才能真正领会吧。
初衷
看了很多文章对于为何需要MVP模式都有相应的介绍,大体的思想都是为了更好体现“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思想,也就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关于这点,我有比较大的感触,前段时间,接手一个同事的代码,发现其中一个activity的代码将近2000行,方法体也是多得数不过来,其中涵盖的功能自然臃肿,估计让他来解释,也解释不清了。其实想想,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样,项目一启动,完工工期就摆在那里,不得不去正式,很多功能都是想着先实现,后期再优化。但项目能准时上线已经是庆幸了,哪还有优化、重构的时间。因此就会导致上述一个类中,代码臃肿,功能错综复杂,调理不清晰、维护极其困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VIEW
基于上述初衷中所描述的问题,大家都会很自然地想到,view(在android中体现为activity)就应该只履行其展示视图的功能,简单明了。MVP模式就是这么做的:
View:绘制UI元素,展示视图。
这也是我们日常使用的app中展示其形态的最直接方式,如显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个按钮等。就如同透过一个人的外观来获取自身对他的印象。
MODEL
研发应用,必然离不开数据这个概念,不管是静态的图片,还是从后台获取的某个动态数值,都是数据的存在形式。在MVP模式中,将对数据的操作独立成为一个模块,即Model:
Model:负责数据(本地数据、平台数据)操作(增、删、改、查)
PRESENTER
从上面两个角度来看,数据是数据,界面是界面。但我们实际使用中,数据要依赖于界面才得以展示,用户在界面上所做的操作,也会涉及到数据的变化。M和V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MVP模式中,将该部分操作写在了P里面:
Presenter:处理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