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理念也是生活指南
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信则灵,对立统一,这是从人文、宗教、哲学角度谈理念。
之后科学角度谈症状,谈问题,重视内在强迫冲突而非表象的反复言行,对策就是先接受问题才会改变问题。
一般人对问题恨得咬牙切齿,唯恐避之不及。真正接受心理问题是困难的,好似接受得了疾病现状,接受敌人存在的合理性,“爱你的邻人”都是不容易的,何况是爱上你的心理问题。
但,这正是心理问题得以解决的秘诀或者规律,接受问题可以缓解情绪,心情放松,才能求异思维,有效行动。
解决心理问题不能固步自封,要换个方式看问题。
为此,就要学习求异思维理念。
求异重要性,在于我们常犯错误是习惯求同。人家说个1+1=2,我们就帮忙解释为啥,不知不觉被催眠,导致旧方法旧思维。
对策就是新方法新思维,具体是不回应、去解构、找差异。比如求助者旧思维方式是痛恨问题,咨询师新思维就是接受问题。
症状说明不正常,反过来,不正常说明了出现症状才是正常的,如同感冒了就要接受流鼻涕。
那么求异思维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为了有效。
有效就是实现了既定目标
求异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事情有效果,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明确问题是是什么,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
比如,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好,目标是什么很重要。直接提高学习成绩是具体目标,可不是心理目标。
心理目标包括,家长态度,孩子态度,家庭关系,学校关系,认知情绪行为等,这些都是。
其中可操作的目标是什么,家长一般并不清楚,否则就不会无的放矢。
目标心理化,目标具体化,目标可行化。
搞明白目标是什么,也就知道了如何办,这又回到了症状理念问题的本源上。
为此仔细考虑家庭教育4个方法的转变,可见直接处理孩子或家长无效,从关系入手,从成长伴随挫折入手,才是可行具体有效的目标。
记得上学时候换录音机故事,大学时候学英语过四级,先买了个小的功放机,随后后悔了,开始换机器,三五次坚持不懈,获得认同。目标明确,但处理的是意志行为这个心理问题。
有个大学孩子也是如此,大一开始不愿意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后来打算出国读书,开始自觉努力学习,还是全方位的学习,获得好成绩。
举例如何合理确定目标
举例,孩子学习这个事情,因人而异。
一般规律是,成绩——过程——状态——兴趣,这个路线图好理解,关键是兴趣取决于什么呢?
家长引导,自己觉醒,老师提醒,都是,但需要时机和时间。
也许,孩子就是不感兴趣学习,那么就要接受,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接受平凡”。
如果还想尝试,唯一方法就是曲线救国,即搞好关系。
调查显示,所有孩子重视的首先不是学习,而是关系。为此,家长先做好哪个关系呢?
自我关系、夫妻关系第一位!
其次,亲子关系,老师家长关系,师生关系。
如果,家长想偷懒,或者家庭关系很好,还是无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那就用最后一招,搞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曲线救国,家长负责搞好和老师关系,目标是让老师搞好师生关系,最后促进孩子学习兴趣。
就怕家长固执,不屑一顾搞好老师关系,或者不善于发愁搞好关系,这个就是家长自身心理问题,不能帮助孩子,也就不好指责孩子了。
有效比正确更重要
事例,农村叫魂,算命,算好了事情。
田忌赛马,规则就是打破的,整合现有资源。
启示: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激励资源,这是关键。
每个人都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
王明阳说过,可悲的不是内求,试图外求,“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笑贫儿”。
接受症状,求异思维,不讲大道理而讲有效果,目标不变方法变,最重要。
正确的前提下,做有效的事情,就是目标先行。
逻辑思维过度,导致道德先行,要知道道德也是本能的妥协,道德不是为了约束限制潜能,而是为了发展潜能,推进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