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悉达多》读后感浅谈


网图


著:[德]赫尔曼·黑塞

译:姜乙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赫尔曼·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黑塞本人有着德、法、英和瑞士四国血统,使他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而且对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深有研究,这些都对黑塞的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无限的“自我”和感性的有限的“自我”——的描写,黑塞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内容简介:

青年时,古印度贵族婆罗门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世人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我”的源泉,告别父母,加入苦行僧的行列。

成为苦行僧后,悉达多藐视尘世,压制欲望,扼杀“我”。

中年时,悉达多回到尘世,认识“我”,做世人做的事。成为富商,品尝爱欲,赌博,喝酒。当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悉达多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

老年时,悉达多成为摆渡人,回到世人的思想,共情于世人的情感。

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晚年也鲜有人知,他只是悟出了自己的道,它不像是佛教的道义,他的道中没有轮回与福报,而是强调“当下即永恒”,这也许是黑塞自己的悟道感受。


仰慕作者黑塞与译者姜乙的文学功底。

书中的句子就是一首首诗。


如面纱,如薄雾,倦怠一天天席卷悉达多。每月浑浊一些,每年沉重一些。像一件新衣随时光变旧,失去往日华美的色彩,出现斑驳,褶皱,衣边磨碎,四处破损,抽丝。悉达多离开乔文达后的新生活已经枯萎。它随荏苒的光阴失去光泽,积聚褶皱和斑点;虽藏于深处,却不时显露恶劣。失落和厌恶伺机待发。悉达多并未察觉。他只意识到内心曾觉醒的清悦笃定之音,曾不断指引他的声音,已悄然缄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