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长:1个小时 读书内容:第一部分
一、选书理由
在决定参加21天阅读写作活动的一刹那,《悉达多》这本书就跳入了我的脑中,它是今今乐道读书会小乐老师强烈推荐的,由于对小乐老师的敬重和被他人格魅力的吸引,我把这本书加入了收藏夹中,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却未曾打开。
借着这次活动终于可以细细品味。这本书其实是对于自我的探索,这也是小乐老师在线上持续复盘力学习时一直强调的,“你到底要成为谁”、“究竟”、“知易行难”一些熟悉的词汇和话语再次浮现。
二、作者介绍
翻开本书,才生平第一次用心了解了这位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他的一生可谓经历巨大的变迁——出生时的德国刚刚统一,工业化浪潮方兴未艾;随着他的成长,目睹了几代的强权政治、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复苏、德国的战败和分裂。这种种的动乱与苦难、个人命运的坎坷,都引起了他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怀疑和对宗教虔诚的动摇,也导致了他与社会的异化和对立。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感觉到一股强烈地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和对人自身成长的探索。
三、内容记录
听到书名容易让人想到释迦摩尼佛乔达摩·悉达多,但其实这本书和他并没有关系,只是把这个名字拆成了两个人,分别是:乔达摩与悉达多。今天看的这部分讲的是悉达多从追求无我到面对自我的一个转折——开篇就交代了这样一个被众人喜爱、英俊、智慧、渴求知识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不满足眼前一切,为了探求无处不在的阿特曼(意识潜存不灭、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它一般指“真我”“小我”“灵魂”以及“意识”等,与世界灵魂(“大我”)或宇宙统一的原理)离开了婆罗门进入沙门学习,经过长时间学习感觉无望后又去拜见了传说中的佛(乔达摩),在听了乔达摩的教义后最终决定探索自己的路——回归“我”的历程。
简短的几十页文字却把悉达多情况、整个过程和他的心路转变写的清清楚楚。
人必须在自己的“我”中找到泉源,人必须保有这泉源。此外,一切都是虚假、迂回和错误。
悉达多在婆罗门接受吠陀经的学习,认为一切皆虚妄,唯有阿特曼。但却发现学了这么久的祭祀、祈祷、打坐,依然摸不到阿特曼的所在,于是决定离开婆罗门,加入沙门的行列。这是他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抛弃现在婆罗门的身份,离开现在拥有的一切,进入苦行僧的行列,只为了寻找“无我”的状态。
当整个“我”被征服、死去,所有的激情和愿望都寂止了的时候,那最后的东西,那不再有“我”的人生奥妙——那大秘密,一定会苏醒。
这是悉达多刚刚加入沙门时的想法,也正是这个想法,使得他能克服所有肉体上的痛苦、折磨,坚持克己修行,学着进入其他生命中,感受鸟的一生、尸体的腐臭过程,也终于发现了短暂的无我时刻,但终归还会回到“我”来。
“我们原来是要逃脱循环的圈子,但现在也许我们还是在圈子中打转。”从悉达多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虽然学会很多本领,但自己加入沙门的初衷并没有达成。
我相信在所有的沙门中,恐怕没有一个人能达到涅槃。我们寻找安慰,学习欺骗我们自己的法子,而那最根本的东西——那条路——我们却找不到。
“我不要在水上走路,”悉达多说,“让那些老沙门以这种本领去满足他们自己吧!”
悉达多自始至终都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他不愿意被眼前学到的本领所迷惑,他看透了迷障别人的东西:学习新本领不代表成长,可能是我们聊以自慰罢了。
所以悉达多做出了第二个重大决定,离开沙门去见人们传说的佛,但是此刻的的心境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相信教义和学习,对师长们的话也已经几乎没有信仰了。
虽然悉达多见到了佛乔达摩,但是并没有皈依,因为他意识到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亲自经历和感受。
“以您自己的探寻,在您自己的路上,经过思考,经过冥想,经过领会,经过彻悟,您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地。世尊,您没有从别人的教导中学到过东西,所以我认为没有人能从别人的教导中找到解脱。在您彻悟的时刻所误到的一切,没有法子能用言语教导给别人。彻悟了的佛的教导中蕴含着许多东西,教导了人许多东西:怎样正直地生活,怎样避免邪恶。但是这个清晰可敬的教导有一样东西没有包含到,它没有包含大智大慧的世尊自己经历的秘密——有别于千千万万个人的他独自的秘密。”
于是悉达多告别了乔达摩,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经历的道路,也就是在这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追求错了,以前一直探寻阿特曼,探寻梵,希望毁灭自己,离开自己,但是却在这个途中失落了自己,“因为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他终于决定要开始从”我“中学习,做”我“的学生,要从”我“中学习悉达多的秘密。
从这一刻开始,悉达多真正走上了自己的路,他不再是悉达多、不再是婆罗门、不再是曾经的沙门苦行僧,不再是……而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我,孤独的我……
四、自我感悟
这段心路历程的转变给我很大的震撼,我们也是在追寻幸福、快乐,探讨无我,但我们了解过”我“吗?
有理论教导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可是成功者又在哪里呢?什么又是成功呢?从进入社交商业时代开始,裂变、分享就变成了主旋律,但似乎我们期盼的那种美好(因为用某些东西不错分享同时还能赚到钱)的盛况并没有到来,我们没有因此而过的更轻松快活,反而似乎被利益所俘获,虚假、欺骗、为赚钱传播和欺瞒无处不在。
就算那些所谓有所成就的人做公开演讲、出书、开课,我们又知道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吗?佛为了普度众生教化众生,都不能被完全体会吸收,更何况这些目的不纯的商业行为了,我们又期待能从这些以品牌宣传、提升知名度、打造个人IP等等不同利益驱使下的活动中收获到什么呢?又可能收获什么呢?
我们现在到底生活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糟了?科技的确是日新月异,可我们每个人却好像被禁锢的越来越彻底,我们从未像如今这么迷茫、恐惧和焦虑。我们被自己的身份、角色、习惯、思想、行为、道德、文化等方方面面所束缚,在这个消费过剩时代,似乎我们都在过着行尸走肉、千篇一律的生活,我们更在意结果,却缺少了对自我的探索。我们什么都期待,但所有期待可能只是一种模式的重复罢了。
为何我们会如此焦虑?因为我们不知道真理何在,不知道自己会被带到哪里。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我们现在还有多少实践呢?随着信息大爆炸,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书里、网络上、身边人口中听到各种信息、道理,听起来讲的都头头是道,但又有多少是自己经历体悟到的,多少又是我们拿来就用的呢?
就是在这样随意加工的传播中、不负责任的分享中、急功近利的心态中,我们彻底把自己玩丢了,我们口中说着要追求幸福,回归自我,但每天却都活在自己的欲望中不能自拔。回看当年的爱迪生能有1000多种发明,那是他从一个个试验中得来的结果;即使黑塞写出这样的作品,也是自己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影响,还有牛顿能开启一个时代,不也是因为他不惜一切去研究,自己动手,甚至为了研究光甚至不惜用一根针刺入自己的眼睛差点把自己搞瞎……
而如今我们习惯了拿来主义、习惯了享受、习惯了被欲望摆布,我们把听到的当学到,把看到当知道,就这样把自欺做到了极致。其实没有结合自己经历的思考只能是胡思乱想,盲目记住没有经过自己验证的道理就是对自己的禁锢。不知不觉我们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太久了,“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耳边不觉又回想起了小乐老师的话语“你到底是真勤奋还是假努力?”
此刻的我才看到:自己曾经多么“用心”的花了时间和精力,用虚无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努力来麻醉焦虑中的自己,却还怪没有一个应有的结果,这何其可笑,又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