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上一期奇葩说的辩题,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期全程做墙头草的节目。奇葩说的辩题很少让我真的有不知选哪个持方的感觉,看节目无非是喜欢看辩手提出的各种角度的观点。可是这个辩题真的让我觉得很难选择。
我曾经有段时间坚定地觉得不该做这种明确的价值判断,不只是对孩子,对自己也是。比如说,我觉得要警惕自己随口说出的“我没钱,太贵了”这种语言,因为语言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as what you say. 我们很容易按照我们的语言去想问题,久了就真的变成这样。
所以,即便“我没钱”绝大概率是真的,但也不要这样说,应该说“我的预算不足够买这件东西”。虽然表面上好像是同一个意思,但后者是基于当下的一个简单的判断,而前者那短短三个字则有了给大一层定义,即把自己直接归入一个“没钱”的人群。事实上是犯了以偏概全,以局部判断整体的错误。
我觉得即便自己的确处于一个时时缺钱的没钱状态,也不应该在每个具体的场景下去贴这个标签。恐时间久了,自己就真的永远是这个思维定势,而忘记了有钱没钱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自己的行事想象不应该在这样的标签下受限制。
所以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应该说。孩子的世界本没有这些概念,大人就不要自作聪明强行给孩子“科普”吧。
而正方时时能动摇我的是这个观点“世界是如此,由家长告知会比其他人或者社会告知更温和更理性”。
原因是,在看一个育儿文章后,我受尹建莉老师的影响,觉得实事求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联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做傻事或者受伤害,是因为没能正式自己或者别人,对生活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比如说,看到别人热热闹闹地赚钱,觉得自己也能行,总是不能坚定地打磨自己原本最感兴趣的技能。其实就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所在,不愿正视市场规律。一旦实事求是,就能放下执念。
这样看来,孩子能实事求是也很重要。有钱人的孩子长在油田里,需要的技能是打井,穷人家孩子需要的技能是在汪洋大海里奋力划桨。确实每个人应该打磨的技能是不一样的,孩子跟孩子的起点就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一点盲目乐观或跟风。
可最后的最后我还是回到原来的持方,因为蔡康永老师和薛兆丰老师分享的两个角度。
蔡康永说,贫穷真的会限制想象力,而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确实,回想童年,我的确不曾在意家里有没有钱,应该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我经常用着快不住的铅笔,期盼着能有一个新书包却被我妈告知有钱了就给我买。妈妈常常给我灌输的感觉是我们家没有钱,以致于我小时候有很强烈的匮乏感和恐惧感,在最需要营养的初中居然把本来就不多的伙食费省一半下来,也不知道要拿来干什么。我用了半个青春期和整个青年期去治愈自己莫名其妙的不配得感。想想都很心痛。这些时间这些能量原本是应该花在想象力上的。
可实际上,我家的条件远远没有我感知到的那么差,事实上已经算是村里比较富有的了。只是我母亲作为一个经过贫穷匮乏年代的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无意间传递给了我。对于父母来说是多么小的事,多么简单的话,可对于孩子来说是大事,因为孩子真的是太敏感太懂事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懂事的,很少会有出现孩子由于太过败家不得不逼得父母跟孩子说家里条件不富裕不允许的情况。绝大多数孩子,比如我的需求根本不会大到能引发“家里富不富裕”这种问题的讨论。
所以,我觉得,面对孩子小的正当需求,尽量满足。而对于大的稍微不那么纯粹的(比如跟同学攀比)的需求,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用简单的“咱家不富裕”去应对。这样做就像只是跟孩子说,你的需求没问题,只是我满足不了。而事实上,孩子有的需求就是需要家长去引导的。
薛兆丰老师说的观点就是我上面说的,关于“家里富不富裕”这个话题是没有场景的。有钱没钱只是父母的概念,不是孩子,完全没必要强加给孩子。
家庭教育应该注入创造力想象力,简单地说“家里不富裕”其实就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别人不能说不对,但确实是太没创意对孩子太敷衍了。
关于这个辩题,你有什么观点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