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我们学校好几节带有美育特征的课:美术课和音乐课。
对于音乐课,或许是我比较感性,每次都会听得津津有味,自己也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入了音乐的世界。而我是一个美术课的差生,即使老师再怎么示范,我都学不会,并且还会将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藏了起来。
其实,每次听他们的课,我都会有明显的不习惯。因为他们一定会先进行示范,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进行创作。
如果这是美育课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艺术创造如何培养呢?这是我长久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
01
去年听了一节美术课,二年级学生《小小的我》剪贴画,通过让学生画胎儿的方式,感悟生命,感谢母爱。当然,课堂上再进行多种引导后,老师播放了一个微视频,示范剪贴画的全过程。于是,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全都很快完成作品,那作品,和老师的差不多,从效果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而这次,这位老师重上这节课,她去掉了播放微视频的环节,没有给学生示范。只是,学生在完成作品的时候,她也在讲台前完成一幅作品。这样的处理,就彰显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为真正需要教的学生,会去看老师怎么在做,而不需要教的,就可以自由创作。孩子们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还不习惯,但他们对艺术的表达,却是也很精彩。有孩子用彩虹为背景,将胎宝宝放在彩虹上,那种寓意不言而喻。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解读也各异,也许,这才是真的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02
音乐课,老师教学四年级古诗新唱《春夜喜雨》。先让学生朗读诗歌,学生自然用语文课上的方式进行朗读,但老师的用意是让学生用有节奏的语言进行朗读,于是,老师给出了两个节奏,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其实,这个环节,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创编,我相信学生是可以创作出老师给出的节奏的,还可能有变化,更加丰富。
在歌曲表演设计环节,仍然是老师给:这里要用“啦啦”音模唱,那里要进行说唱。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就跟着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
不过,在后面的设计环节,老师让学生在每一句诗后面加了一个动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加了这些动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沙沙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看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
这样加进去后,整个歌曲就灵动了很多。
03
一年级的音乐课,教学《星空恰恰恰》。
一开始,我被老师创设的环境陶醉。
关掉教室的灯,PPT背景是星空,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享受一下夜空的感觉。老师化作天使,去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有孩子很会附和,竟然有鼾声。
在教学休止符的时候,老师用了一个藏起来的动作,孩子们一下就学会了。当然,也可以让孩子们来说,如何表达出休止符的意思,可能就更不一样了。
美育课,需要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也需要提高学生创作美的能力,所以,少一些示范,可能更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