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年,公元744年。
这一年,杨玉环进宫,次年二月,被封为贵妃;
这一年,怀仁可汗兼并诸部,建立回鹘,辖境东至今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
这一年,唐玄宗派王忠嗣合拔悉蜜、回纥、葛逻禄三部进攻后突厥,次年正月,白眉可汗死,突厥灭;
这一年,李白供奉翰林,次年离开长安;
这一年,岑参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这一年,贺知章去世,李白作诗悼念曰: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这一年,安禄山四十一岁,任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这是唐朝鼎盛之年,五湖齐聚,万国来朝,党争不断,君王宴乐,这也是唐朝式微的萌芽。
《长安十二时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用作者马伯庸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现代反恐故事:突厥狼卫企图于上元灯节在长安纵火,以此挟制大唐为边境战争争取有利局面,危机时刻,静安寺司丞李泌启用死囚张小敬,查找隐藏在长安城中的突厥狼卫,以护长安周全。而天子心机,朝堂党派斗争则让原本的危机变得更为波谲诡异。
剧版节奏沿袭小说,以十二时辰做切割,每半个时辰为一章,共二十四集,剧情紧凑,节奏紧张,人物特点鲜明。
在小说后记中,马伯庸这样说“写这么大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要让给你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
马亲王为了实现这一点,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从长安人的衣食住行,到长安城的建筑细节,甚至数次去到西安实地考察。
那么到了电视剧中,导演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答案是细节。以考究的细节还原大唐盛世,在近年来的国产古装剧中可谓里程碑式的存在。
一、繁盛长安
长安的繁华,得从长安城的一百零八坊讲起。
首先是对长安城的还原,每个坊的位置,距离,功能,导演都做足了功课:
怀远坊,紧靠长安西市,有怀柔远夷之意,有大云经寺,功德尼寺。
因其靠近西市,而西市多胡商交易,因此大量异族民众聚集,张小敬追逐狼卫被袄教民众所困之地正是此处;
平康坊,左临皇城,右靠东市,上边是崇仁坊,与尚书省选院最近,因此进奏院(各藩镇的驻京办事处)多分布于崇仁康平两坊,各地政要学生往来不觉,异常繁华:
“(崇仁坊)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长安志》卷八“崇仁坊”
平康坊拥有如此优厚的资源,自然也就发展起了娱乐产业:
“长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开元天宝遗事》
据当代史学家考证,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长安以东市为中心,朱雀街东形成了贵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区。这就使以东市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成为唐后期长安城各种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的集散地。
剧中将李林甫的住宅安排在此处,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与之前诸多影视作品极力表现的繁华梦幻不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繁盛之外,是那个朝代应有的朴实。要知道,一直到754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唐朝人口户数才达到9,069,154户,超过隋朝极盛时的水平。
744年的大唐,繁盛熙攘,囊括四海,却绝不是雕梁画柱,梦幻仙乡。
二、长安生活:从服饰妆容到习俗礼仪
《长安十二时辰》一经播出,其服化道便成为讨论热点。
该剧的人物装束,主要以唐朝仕女图,壁画,陶俑等出土物为准。
街上女性多以高腰褥裙+半袖,批帛的大半为主,部分女性穿着圆领袍,有些还带着帷幕;
而男性则多着圆领袍:
随手一截,便是大唐景象:
即便是只有一秒镜头的路人也是妆容精致:
敦煌壁画《乐廷环夫人行香图》局部
连小女孩儿造型也颇为讲究:
舞女的衣服也有原型可追溯:
李必头戴芙蓉冠,莲花冠,簪的子午簪。
(我们在剧中常见的横戴的簪子为卯酉簪,这是明清之后才开始有的簪法,至少在元以前,道教的簪子基本以子午簪为主。)
剧中芙蓉冠的参考形制大约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毕沅墓玉冠(但当时的发掘报告里,这件冠的名字被取名为“莲瓣”)。
剧中莲花冠的参考形制大约为南宋王利用所绘制的《老君变化十世图》。
行叉手礼:
柳宗元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之句,表明唐人见面,大都行叉手礼仪。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唐代赵逸公墓壁画上正在行的叉手礼的侍者
打马球:
马球在有唐一代极为盛行:
称天子为圣人,以喏取代古装剧常用的是和遵命;
(唱喏始于东晋,盛行于宋,但其实在唐代已被普遍使用)
唐裴铏《传奇·崔炜》:“女酌醴饮使者曰:崔子俗归番禺,愿为挈往,使者唱喏。”
《淮南子·道应训》子发曰:喏,不问其词而遣之。
喝点三勒浆:
“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唐国史补》唐·李肇
当然,仅有这些远远不够,这些只是长安的皮相,要想让观众回到长安,就得体现长安风骨。
三、长安风骨
这风骨既是张小敬的蔑视权贵,心怀长安。
也是李泌的壮志凌云,少年意气: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唐·李泌
是李太白的郁郁不得: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也是岑参的书生壮志:
是百姓的淳朴热情,
也是权贵的明争暗斗,
更是那一声豪情满怀的“长安,焦遂。”
一个出场不到五分钟的布衣百姓,单手叉腰,豪情万丈地报上自己名字,那一声“长安,焦遂。”将一个生活在盛唐长安城的人的豪情,开放,荣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盛世气象。
四、多情长安
不仅如此,长安也是个多情的长安。
电视剧为了多层次地展现长安众生,对许多小说原本只是一笔带过的剧情和角色做了补充。
【李香香】
原著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妓女,在剧中短短几个镜头,寥寥几句台词,便勾勒出了一个有情有义,又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小乙】
小乙本是原著中一个出场就死的暗桩,炮灰似的角色:
张小敬再次扫视众人,眼神变得坚毅起来。他忽然单腿跪地,肃容拱手:“今日之事,实在是事急从权,不得不为。待到九泉之下,再容告罪。”队伍中有一个人变了脸色,急忙一个腾跳朝后退去。张小敬起身骤然出手,刀光一闪,切过那人咽喉。在其他人还未有反应之时,他便软软倒在地上,气绝身亡,正是适才开门的小乙。
而剧里则给了他背景故事,他是技能一流的弩师,自断一指请愿到葛老身边做暗桩,破坏过葛老的金器线索,深得葛老信任,情同父子,对张小敬更是尊崇忠诚。
这样的改动,不仅让牺牲的炮灰小乙有血有肉,让主角张小敬作出的选择更为艰难而伟大,也让葛老有了复杂的情感体现,这里他流下了眼泪。
“小乙办的差,张帅可还满意?“
【丁瞳儿与秦郎】
秦郎抛弃丁瞳儿那一段书中是这样写的:
韩郎滚落在地,先是愣了一下,自己根本什么都没说啊。可话到嘴边,突然犹豫了起来。他试探着挪动几步,看那几个凶神都没动作,然后眼底流泻出狂喜——仿佛有人替他做了决定,就不必心存愧疚了。他看看左右,无人阻拦,用袖口掩面,急忙朝着出口慌张跑去。
等到他走远之后,张小敬再次走到瞳儿面前,她呆呆地看着地上断成两截的绳子,螓首低垂,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
——《长安十二时辰》小说
而剧版做了这样的改编:
张小敬去问秦郎放谁,韩郎并没有回答,张小敬道“依你所说,放你”,并拖着他向门外走,此时的秦郎很慌张,一直回过头对瞳儿解释,“我什么也没说”,
直到张小敬将他推到门边,打开大门,让他见到阳光,并对他出去的生活做了一系列幻想,随后张小敬又要关上们,而在关门的一刹那秦郎拦住了,他一步步走向了阳光。
站在阳光里后,他回过头,仍对瞳儿说着情话,发誓要来救她,但却始终站在门外阳光下,不肯迈向牢室一步。
这样的改动,在一定程度上比书中的情节更为深刻,秦郎对瞳儿是有感情的,他在说要来救她的时候应该也是真的那么想的,只是这感情始终抵不了自由与阳光的诱惑,如果他未曾获得自由,也许可以与瞳儿同生共死,但既然他已经见过阳光了,又怎么舍得再回到黑暗。
这里的痛哭,是对瞳儿的深爱与不舍,也是对自己懦弱的责备与愧疚吧,痛恨自己在阳光之下,竟没有勇气再踏入黑暗,与瞳儿同生共死。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状态,没有那么多伟大无私的爱情,也没有那么多为爱牺牲一切的人,许多看起来情比金坚的爱情,不过是没有经受过阳光与黑暗的威胁罢了,就像很多英雄,不过是第一枪打中了罢了。
而瞳儿,也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请求葛老捧红她,培养她,成为葛老手下”有用“的妓女。
这大唐底层是一个孤女的成长,从”选择看到美“的天真,到”为自己而活“的决绝,也侧面印证了那句话:
“在长安,你要么变成和它一样的怪物,要么被它吞噬。”
许多人说,当下时代浮躁,拍不出好剧。
许多人说,流量明星溢价,没钱做服化道;
许多人说,拍剧那么较真干嘛呢?又不是考古;
更有人说,为什么那么多狗血片,因为观众买账啊;
而《长安十二时辰》以热度和口碑成功打了这些人的脸,
在零宣发的情况下,该剧一经播出便登上了知乎/微博各大平台热搜,豆瓣更是获得了8.7分的好评。
其实观众并不是没有审美,其实观众并不喜欢看狗血剧情,
其实很多小鲜肉也并不想一直背着流量明星演技拙劣的标签,
其实细节的把控,服化道的还原考证真的能决定一部剧的品质,
只是,许多人不愿意去做罢了,各中缘由,不必细究,
只希望《长安十二时辰》的成功,能为此后电视剧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
只希望往后这样的良心剧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