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稳增长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较2022年提升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不仅在规模上保持领先,而且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因素挑战时,仍能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但制造业之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而制造业之强,更多地体现在产业能级和生产效率上。业内常有声音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在发展的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的,我国需要加快脚步,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制造大国与制造强国的主要区别在于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质量的追求上。制造强国不仅在规模上领先,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上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原则,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率。创新驱动:通过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密切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通过研发主轴承等技术,补上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质量提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认可。绿色发展:推行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构优化: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发展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该战略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最终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展现出了坚实的底气、创新动能和澎湃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